•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博物館成為“面子工程”的趨勢值得警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7-03-07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計劃建造博物館??傮w上來看,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冷靜下來,我們也有必要想想清楚:為什么要造博物館?現有的博物館是否已經充分發揮了功能?博物館藏品資源是否已得到充分利用呢?現實狀況并非如此。在個別地方,博物館成為“面子工程”的趨勢值得警惕。

      首先,造博物館需要花錢,造好博物館搜集藏品更需要花錢。在國內現有的博物館中,不少博物館的藏品大多深鎖庫房。數據顯示,僅有約6%左右的藏品能與觀眾見面;一些小城市的博物館藏品數量少、等級低,即使全都開放了,觀眾也索然無味。建造博物館也許容易,但運營和開放博物館很難。在藏品資源極不對稱的情況下,是先解決藏品資源的挖掘利用,還是一味追求博物館數量呢?

      其次,建成的博物館需要專業人員管理?,F有博物館是不是已經配備了足夠的文博人員?是否已經完善了專業化的管理體系?隨著新博物館的批量建成和投入使用,如何管好博物館?要知道,硬件易、軟件難,沒有軟件服務到位,博物館只是一座建筑空殼,而幾無可能發揮實際功能。

      最后,既然是博物館,就要以博物取勝。如果相關管理部門眼光放得更長遠些,可以將發展思路轉變為博物館建設與民間藏品相結合,根據民間藏品的存量質量,再進行相應的主題博物館建設,真正做到讓藏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恐怕效果會更好,也更會受歡迎。

      坦率地講,公辦博物館屬于公共資源,而不是任何一家機構的“私襲領地”,相關藏品更不應該秘不視人。此時,一味強調要建更多、更新的博物館,而忽視了博物館“再造”和資源分享,難免有拍腦袋做事的嫌疑。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將37.5萬件藏品的高清圖像資源無償對公眾開放版權,讓藝術家、收藏愛好者乃至普通觀眾可以根據需求,免費下載、使用、分享這些公共藝術品。同時,用云端大數據的強大功能,解決了依靠單純博物館展出無法滿足觀眾多樣需求的舉措。這些“精耕細作”,顯然比一味追求博物館數量聰明得多。

      總之,造不造博物館,造多少博物館,其實與藏品資源的保護、分享并不存在直接的正向聯系。我們千萬不要好心辦壞事,要了面子卻沒了里子。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