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制造”屢屢走紅 中小博物館文創之路怎么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7-03-07]
近日,一篇題為《博物館就不該做文創產品》的文章在朋友圈流傳,得到了許多博物館從業人員的認同。然而留在人們記憶中的是,去年國家文物局數度發文支持文化創意產品發展,故宮文創不僅屢出“網紅”,更創下了年賣10億元的傳奇。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博物館到底該不該做文創,該怎么做文創呢?連日來記者帶著這樣的問題采訪了多位博物館專家。
尷尬:中小館拿什么吸引投資?
北京一位資深博物館從業者告訴記者,雖然去年國家文物局多次表態鼓勵博物館發展文創事業,下半年發布了《促進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見》,甚至提出“凈收入50%獎勵文創有功人員,企業享受資金稅收扶持政策?!钡趶臉I者眼中,這樣的“鼓勵”實際難以實現?!半m然各地情況不同,但具體到北京地區來說,并沒有鼓勵的細則和條款出臺?!睆臉I者表示,對于政府補助型博物館來說,文創產品的生產處境尷尬,做文創需要借助社會的資金和力量,許多博物館以藝術授權或合作的方式開展?!皩τ谥行〔┪镳^來說,他們的文創產品缺乏品牌、銷路等市場吸引力,難以吸引社會資本承擔風險、投入進來?!?br/> 雷同:拿什么“取悅”觀眾?
有專家認為:許多博物館文創吸引不到投資,難以打開銷路,是因為博物館文創類型單一,通常分為:復制型,“直接拷貝館藏形成產品”;素材型,“將文物的形態、紋樣用在產品上”;卡通型,“將文物元素卡通化轉成產品”;創意型,“對經典藏品寓意進行研發的產品?!边@樣的文創內涵僅局限于產品本身,幾乎等同于“小商品”。
北京博物館從業者贊同這樣的觀點?!斑@些工藝、內涵缺乏保證的所謂‘文創產品’能承載博物館文化嗎?能承擔普及教育的任務嗎?能算得上是文物的‘周邊’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彼J為,目前博物館文創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很難“取悅”觀眾?!叭ツ晡胰コ啥紖⒓硬┎?,有創意的展位前總是圍著大量的博物館界‘同行’。沒過多久,相似的創意就出現在了各個博物館的商店?!?br/> 人才:待遇編制有限怎么辦?
“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怎么做產品?觀眾怎樣才會購買?批量銷售的渠道在哪里?這些問題許多博物館欠缺思考?!碧K州某博物館文創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文創產品銷售是商業行為,需要專業的產品分析策劃部門,而大部分博物館運作缺乏這個環節,有些近年成立了產品研發部門的博物館則缺乏設計和營銷的專業人才。尤其是對于資金、能力相對缺乏的中小型博物館來說,專業人才尤其匱乏?!白龀鲆患玫奈膭摦a品,需要既懂文物,又有創意;既了解工藝,又懂得銷售。編制有限、待遇有限的中小型博物館難以吸引這樣的人才?!?她認為,故宮文創成功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故宮深厚的研發能力,“故宮的文創團隊有故宮專家的‘加持’,故宮專家對于文物的生命力在哪兒,把握的特別準。如果不是特別了解文物內涵的設計者,是難以從中抽出要義,形成全新設計的?!?br/> 文創:如何講好博物館故事?
那么,博物館到底該不該做文創?又該怎么做文創呢?北京的博物館專家認為,做好文物的深度解讀,用深層次的文化感染觀眾,這是最重要的?!拔膭摦a品應該是‘有形加無形’的。有形的方面指功能需求,就是現在的文創產品;無形方面是精神的需求,是文物的核心故事。博物館是個講故事的地方,要通過故事做文化品牌,發展無形的文創才是博物館正確的路?!?br/> 而蘇州的從業者則認為,“產品的主題是什么?怎么表達、傳遞、推廣?這是文物周邊產品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怎么解決核心問題?人才是關鍵?!?br/>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在接受采訪時為博物館文創發展提出了四點建議:首先要研究人們的生活,不能閉門造車;其次博物館要深入挖掘自己的文化資源,把自己的文化資源吃透,凝練成“我有他無”的文化創意產品;第三是追蹤科技前沿,要用新的技術來研發、新的技術來生產、新的技術來營銷;最后,文創產品一定要注重品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