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中德學者在內蒙發現距今2000多年阿拉伯戰馬巖畫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7-01-04
    呼和浩特1月3日電(記者于嘉)中德兩國巖畫專家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陰山北麓的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發現距今2000多年的阿拉伯戰馬巖畫。專家表示,阿拉伯良種馬的“足跡”在內蒙古陰山巖畫中出現,為進一步研究中國北方草原馬文化的起源、交流與發展提供了線索。
      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中國北方巖畫研究所所長吳甲才說,阿拉伯馬巖畫是中國北方巖畫研究所與德國巖畫學會及德國古脊椎動物研究專家在10多幅不同時期人與動物的巖畫中發現的,“它身體圓潤、線條流暢,鼻梁中間處呈微凹狀,昂首挺胸,透出一股高傲之氣,這正是阿拉伯世界名馬的典型特質”。
      吳甲才介紹說,巖畫中的阿拉伯馬高17厘米,長42厘米,身上佩戴征戰出擊時的披甲、足踏,披甲呈平鋪背迭式,前頸、后胯、腿肚下均有寬帶皮繩扣固,馬下腹有垂吊式的佩飾。經技術手段測定,其刻磨時間在公元前210年左右,屬于匈奴與東胡之戰時期。
      阿拉伯馬的蹤影為何在2000多年前的內蒙古草原上出現?專家認為,巖畫反映了匈奴與東胡兩大北方部族征戰時期的情景。當時,匈奴很可能與西亞、北非等地有貿易往來,他們把以物易物交換來的阿拉伯馬當作將帥戰騎,或用于可汗出行儀仗。這在鄂爾多斯青銅件、陶俑等文物中均有佐證。
      吳甲才說,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位于西亞的亞述帝國利用撅嘴馬征戰在歐亞大陸上,到了公元前4世紀斯基泰文化時期,出現大量撅嘴馬戰騎,這種馬一直延續到阿拉伯帝國時代,被稱為阿拉伯馬。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交流,使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在巖畫中留下了阿拉伯馬的“足跡”。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