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文物醫生妙手回春 10個月修復四川最大漢代陶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12-25



    今年8月,瀘州合江縣漢代畫像石棺博物館的一口漢代陶棺,宣布結束修復,并于近日通過四川省文物局的驗收。修復后的陶棺長約190厘米、寬約52厘米、高約67厘米,是四川目前出土漢代陶棺中最大的一口,十分珍貴。

      一年半以前,這口陶棺其實還只是一堆碎片,并且和另4口陶棺碎片混在一起。來自川博的文物修復專家衛國帶領學生花了10個月時間,終于讓它神奇“合體”。

      53歲的衛國,畢業于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在川博擔任文物保管多年后,他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文物修復之路。殘破的石刻造像、精美的青花瓷器,在他嚴謹的“診斷”和“對癥下藥”后,重獲新生。

      上千塊陶片早已疏松不堪

      2015年初,合江縣漢代畫像石棺博物館向川博文保中心求救:十多年前考古出土的幾口漢代陶棺石棺,由于缺乏修復力量,至今還是一堆碎片。作為文保中心修復石刻文物的老師傅,衛國被派到現場?!耙豢?,哪有什么陶棺的影子。在博物館廁所外搭建的簡易棚里,數不清的陶片就攤在地上。大的有一米多長,小的就只比指甲蓋大一點點?!?br/>
      衛國和弟子最終還是把這堆陶片數清楚了,“共有1100多塊,不過總共是5口陶棺的碎片?!痹瓉硖展壮鐾習r,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早已疏松不堪,在發掘時就開始破碎,搬運過程中也爛了不少。當地文管人員面對一堆爛陶片,束手無策。

      這對衛國一行同樣是個難題,“現存保存完整的漢代陶棺十分稀少,無樣本參考?!辈贿^,文保人員根據經驗,還是發現了線索:“仔細分辨,會發現陶片有紅陶、灰陶、夾砂等不同材質,只需分門別類揀開即可?!睘榱吮阌谝院笃唇?,修復人員會在找到斷裂痕跡差不多的陶片上做記號。盡管如此,僅分揀陶片還是花了將近3個月時間。

      手術前先“體檢”“配藥”

      修復文物,并非簡單拼接了事。衛國說,他們的工作其實和醫生沒什么區別。為了診斷陶片有哪些病害,文保人員會先在陶片上提取芝麻大小的樣品回實驗室分析。

      在超景深顯微鏡下的放大圖像上可以看到,陶片表層已經疏松多孔。經過激光拉曼和掃描電鏡分析,工作人員發現,陶片上的白色晶體含有堿性的可溶鹽。對此,工作人員得出結論:陶棺因為年代久遠,埋藏環境的多種病害共同作用,最終導致陶片疏松。如果按照慣有程序,“處方”里一般會建議脫鹽處理。不過針對這口陶棺的個體差異,工作人員建議在修復粘接斷裂面以前,直接用B72加固劑對酥粉脫落部位進行預加固。因為,以陶片的“病入膏肓”,已經不起脫鹽的“大手術”了。衛國說,正是在“檢驗科醫生”的指導下,他們在每一塊陶片的正反兩面和斷裂面都刷了加固劑,才保證了后期拼接。

      修舊如舊接近本色

      在石刻或陶瓷器文物修復中,拼貼、粘接后的全色往往是最重要的工藝。但這次陶棺的修復,怎樣不再度損毀成為最大難題。衛國說,修復后的陶棺僅棺蓋就有100多公斤。這么重的文物本體,根本不可能按照原有的方法從下往上拼接了事。否則陶棺還未拼好,就會受不了上面的重量再度坍塌。為此,衛國和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主任張孜江反復琢磨,終于想到了在棺內量身定做鋼架的辦法:脆弱的陶棺棺身靠在支架上一片片往上復原,而棺蓋的全部重量則壓在不銹鋼架上。為了“修舊如舊”,無法拼接的陶粒都被打成粉末當成“勾縫劑”。

      然而剛剛粘接好的陶棺,遍布傷痕。此時考驗修復手藝的時刻再度到來。他們要用特制的砂紙將修補痕跡細細打磨,直到閉眼撫摸感覺不到凹凸不平為止。此后,拼接部分還得用油畫筆上色,直到修補的顏色看上去和文物本色接近。

      衛國說,僅這一口陶棺的修復,就花了近10個月時間。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韋荃:

      修復文物讓公眾感受傳統文化的風姿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讓文物修復這個枯燥工作著實火了一把。在四川各大博物館,同樣有一批文物修復師,通過一雙妙手恢復著文物原本的奪目光彩。僅四川博物院今年一年,就牽頭完成了古代字畫、碑帖、青銅器等數百件文物的修復。

      在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韋荃看來,文物修復的最大價值,是得以讓公眾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風姿,而修復文物不僅可以延長文物生命,更是對文物的再認知。

      韋荃說,在各種揭秘文物修復的作品中,公眾似乎更對手藝人的絕活感興趣,“比如伸手一捏裝裱書畫的糨糊,就知濃度夠不夠。實際上現在的文物修復在強調老師傅們的經驗同時,更注重使用科學手段?,F在裝裱時用糨糊,濃度、顆粒度、黏稠度都要有理論依據。因為我們修復的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每一個動作和步驟都可能影響到文物生命,必須讓修復人員做到心中有數?!?br/>
      為此,文物修復從來不求速度。一尊銅車馬的修復,從檢測病害到修復方案確定再到動手修復,也許要花上幾年時間。如今,越來越多從事物理、生物、化學甚至材料學的大學生加入到了文保隊伍中。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