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大省山西展出史前至明清時期考古新成果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9-01]
太原8月31日電 (記者 胡健)31日,文物大省山西展出2011年以來的考古成果,這18項考古成果時代跨度自史前至明清,展品達800件(組)之多。
由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辦的《考古的故事——山西“十二五”考古成果展》31日在山西博物院開幕,中國知名考古專家和學者30日晚在展廳前暢聊考古故事,為公眾答疑解惑。
山西是中國的文物大省,現存地面不可移動文物3.5萬余處,擁有包括唐代以來彩塑數量、古建筑數量、古代戲曲舞臺數量等8個中國文物資源之最。
“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期間,山西考古研究所從主動性考古研究課題,到配合經濟建設的搶救性發掘,其推進的田野考古項目接近百項。包括對襄汾丁村和陶寺、翼城大河口、忻州九原崗、晉陽古城、蒲州故城、絳州衙署等大遺址的大規模發掘。
在此期間,山西考古研究所發表各類文章300多篇,整理出版考古發掘報告及圖書19部,榮獲各類獎項24個?!斑@些考古發現解密了許多學術疑團和歷史事件,豐富了山西古老的地域歷史與文化遺產,也再次佐證了山西作為文物大省的重要地位?!鄙轿魇】脊叛芯克L王萬輝說。
本次展覽按歷史順序分為“文化·文明”、“小國·大國”、“生前·身后”、“城市·生活”四個單元,展品約800件(組),為山西博物院臨時展覽中展品數量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通過考古人的視角,以講述故事的形式為觀眾呈現考古揭示歷史真相的神奇和艱辛。
第二單元的“小國·大國”中,集中展示了西周時期不同國家的出土文物。見于史籍記載的有臨汾盆地的霍、楊、賈等國,運城盆地的荀、耿、董、韓、冀、虞、虢等國。此外還有一些小國雖在史書記載缺失,但在考古中被發現,比如倗國與霸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益人說,考古并不是電視所看到的光鮮的模樣,而是實實在在的工作,必須認真,像對待案發現場一樣,把所有的歷史信息都保留下來,容不得半點虛假。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