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內兩次被盜 清東陵為何總能讓“大盜”得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9-01]
石家莊8月31日專電 題:半年內兩次被盜 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為何總能讓“東陵大盜”得手?
新華社記者 李俊義、白林
1928年“東陵大盜”的故事廣為流傳,作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位于河北遵化的清東陵一直是盜墓賊覬覦垂涎的一塊“肥肉”。
去年下半年以來,半年內清東陵連續發生兩次被盜案。目前,兩起案件均已告破,被盜文物追繳成功。但在亡羊補牢的背后,相關方面不得不反思清東陵為何總能讓“東陵大盜”得手?
打了3天洞抽了3天積水,盜走文物離開時保安才發現
據盜掘景陵景妃園寢溫僖貴妃墓的犯罪嫌疑人趙某交代,經過數日的踩點,他們摸清楚了景妃園寢保安的巡邏規律。去年10月25日,他們駕車前往景妃園寢,開始盜掘溫僖貴妃墓。
“挖出的土裝在袋子里,由倒土的同伙背到東邊不遠處倒進一口水井里。每過三個小時,保安出來巡邏,盯梢的就用對講機通知我們一次,然后我們3人提前翻墻出去,等保安一走進去接著干。收工后,大家把工具藏好,把盜洞也想辦法掩飾好,表面上看完好如初?!壁w某打了3天的洞,又買水泵抽了3天的積水,到31日凌晨,幾個人拿著墓中盜來的文物離開時,被保安發現,4人逃跑。
清東陵保護區在總結教訓時認為,清東陵被盜主要是“人禍”,相關部門責任缺失。但是,沒有真正吸取教訓的話,“禍”不單行。
好像誰都管,其實誰都不管
禍不單行。今年5月17日,孝莊皇后陵寢昭西陵內的一石柱頭發現被盜,而被盜時間卻發生在三天前。這座清王朝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陵寢被盜案,再次為清東陵文物安全敲響警鐘。
記者調查發現,清東陵頻頻被盜的背后是管理體制不順、政府對文物保護不重視以及失職瀆職等問題。
——管理體制不順。
清東陵所在的遵化市是唐山市的一個縣級市。2010年,省政府研究決定組建唐山清東陵旅游區,劃給唐山市管理,2012年更名為清東陵保護區,仍由唐山市管理。清東陵保護區名為遵化市托管,實質上有名無實。在這種體制下,唐山和遵化,好像誰都管,其實誰都不管,造成了清東陵保護區財務混亂,違法亂紀現象嚴重等問題。
——對文物保護不重視。
清東陵保護區管委會對文物保護不重視,缺少專題研究,許多文物保護崗位干部空缺,造成管理力量薄弱,加之警衛巡邏制度不科學,過于常態化,以致被盜墓分子掌握規律,利用巡邏間隙實施作案。
清東陵陵區面積達80平方公里,有19個行政村近1.7萬個居民,與586座單體建筑混居在一起,村民生產生活道路與文物交織。同時,清東陵處于開放狀態,文物安保環境極其復雜。
但是,在這種復雜的安保環境下,人防技防水平低下,警衛力量配備嚴重不足,陵區僅有保衛科79名警衛人員負責,且缺乏最基本的防護器材。
目前,清東陵有的文物損害嚴重,亟待修復;有的房頂上都長了草,有的房邊上長了樹。案發前,15座陵寢,只有2座配齊了安防設施,其余陵寢安防監管處于空白。
——敷衍了事、失職瀆職。
針對兩次被盜案,國家文物局1月13日和7月25日兩次約談唐山市政府。國家文物局7月25日指出,當地政府責任追究不到位,敷衍了事,避重就輕,未真正觸及問題實質;案件調查不到位,未深層次分析連續發生盜竊案的根源;整改措施不到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遵化市相關負責人也承認,清東陵之所以頻繁出事,跟問責制度不嚴有直接關系。
粗放旅游飲鴆止渴,長遠發展任重道遠
與文保不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東陵已成為當地的“招財樹”。今年上半年,清東陵5A級景區揭牌,游客紛至沓來。
重視旅游開發,輕視保護發展,這是全國文物保護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在清東陵體現得更為明顯。據記者了解,長期以來,清東陵除了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慈禧定東陵等5座陵墓核心保護區定期修繕、保護得較好外,對其他偏遠、未對外開放的10座陵寢保護力量非常薄弱,有的陵寢甚至從未修繕過。
究其原因,這當中有資金匱乏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地政府主要把精力放在旅游上,采取保護措施也是為了更好發展旅游,而對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長遠發展、文化內涵的挖掘、研究、傳承和創新少有顧及,也是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之一。
當前,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都高度重視清東陵的整改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在清東陵被盜案的背景下,河北8月25日啟動為期4個月的嚴厲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