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民生美術館北京民生美術館
“供給側改革”是當下經濟界的一個熱門詞語。近年來,國內文化藝術產業也在蓬勃發展,在“大眾創新”的感召下,美術館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各路資本不斷流入,涌現出一批大大小小的私立美術館。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私立美術館的建設就拉開了首輪序幕,從北京炎黃藝術館到后續出現的成都上河美術館、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等早期先行者外,其它大多都已退出了歷史舞臺。進入21世紀后,以今日、泰康、民生、龍美術館等為代表的私立美術館又逐步發展起來。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發布的《全球私人美術館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1月全球共有317個私人美術館。中國以26個私人美術館排名第四,占全球總數的8%。在這種“繁榮”的表象下,私立美術館的集中爆發也出現了“同質化”現象。所以,推進文化供給側改革,研究與調整私立美術館管理與社會服務功能,在新形勢下滿足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國內私立美術館分為企業和私人兩類。企業支持的有民生銀行、泰康人壽等金融機構為代表的民生美術館和泰康空間,其他還包括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廣東時代美術館、、銀川當代美術館等。私人美術館則有“法人股大王”之稱的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的上海龍美術館、印尼華商余德耀創辦的余德耀美術館以及溫商鄭好創辦的昊美術館、港商龔明光創辦的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地產商陸軍、陸尋父子創辦的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等。從中可以看出,私立美術館大多具有地產商背景,其中有影響力的私立美術館主要依托國內大收藏家的私人收藏或愛好而建立。
根據《報告》顯示,全球317個私人創建的美術館中,大部分在年營業預算額在25萬至100萬美元之間,有24%的私營美術館年營業預算額低于10萬美元,只有4%的私人美術館的營業預算額超過500萬美元。中國私人美術館的年營業預算額大都超過500萬美元。相比之下,歐洲的私人美術館年預算額則通常在10萬美元以下。
目前,國內私立美術館的收入主要依賴創辦人資金、自創收入、捐贈人出資以及政府補貼。其中,89%的私立美術館的資金主要依靠創辦人的支持。但在國內建設一座美術館被視為“燒錢”的領域,先期投入的土地使用、設計及工程建設等本身就需一筆上億元的巨額投入,在場館建造完成后,后續投入才剛開始。之后,還要組建團隊,加上每年的物業、水電、人工、辦公、展覽等運營費用,有的還要算上房租等租賃成本,每年運管成本至少在上千萬元,個別規模較大的美術館系統如龍美術館、民生美術館等運管費用更是高達上億元。雖然,個別美術館獲得了一些資本雄厚的金融機構支持,但在當下全球處于不同尋常的經濟困難期,國內企業也無法獨善其身,一旦受到經濟外部環境或內部戰略調整,私立美術館隨時會面臨生存危機。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但對私立美術館的扶持和影響有限,至今還無法納入國家支持“文化產業”政策。缺少政策、稅收和資金成為國內私立美術館的主要發展困境,尷尬的地位制約了其發展。為尋求外部贊助或支持,不少私立美術館開始向商業化傾斜,依靠場地租賃、展覽活動以及品牌合作等 “自我造血”方式來維持。但缺乏內容和人才,僅靠前衛和漂亮的建筑造型無法長期吸引觀眾,當新鮮感消失后又將面臨經營上的挑戰。
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
在國內,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UCCA)和今日美術館在藝術贊助與商業探索方面走在其他私立美術館的前面。雖然近期尤倫斯基金會發布聲明,打算轉讓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和個人收藏,但單純從機構運營角度看,還是相當具有借鑒性。比利時收藏家尤倫斯于2007年在北京798藝術區內建立,場館面積約5000平方米。成立之初,藝術中心主要依靠尤倫斯藝術基金會的資金支持維持運營,之后通過藝術商店及場地出租等商業運作,目前藝術商店收入已占到藝術中心總收入的一半以上,藝術中心主營收入也從最初的200多萬元上升到2000多萬元,增長了近十倍,基金會的投入也從最早8600萬元逐步下降到約 2100萬元的規模,基本達到收支平衡。
今日美術館
今日美術館則作為國內較早一批的私立美術館,在品牌合作與藝術贊助方面有所嘗試。今日美術館是由地產商金典集團投資建造,占地4000平方米。目前已有超過30家企業贊助商,涵蓋汽車、金融、奢侈品、洋酒、酒店、旅游等多個行業領域,商業合作贊助已占到今日美術館總收入的七成以上,僅2014年今日美術館就自籌資金達2000多萬元。此外,2015年今日美術館又借鑒海外模式,通過發展“理事會員眾籌計劃”等籌款方式募集資金,計劃設立70位理事會員及5個理事單位,每位理事會員5萬元/年,理事單位30萬元/年,每年眾籌金額約500萬元,眾籌經費通過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下設的“今日藝術基金”統一管理和使用,該項計劃得到了行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積極相應。
上海民生美術館
海外美術館的經營探索
經費短缺是世界博物館和美術館行業面臨的共同難題,作為最早引入和運用“文化產業”概念獲得巨大成功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在維持如此龐大的連鎖機構體系上,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也同樣面臨這方面的問題。為此,古根海姆博物館提出了一套適應全球化特征的運營方式“古根海姆模式”。歸納為:一、提出自己的發展戰略,打造國際文化品牌,造就博物館的國際地位;二、關注全球藝術,拓展藝術視野;三、強調展覽規模,樹立精品意識,推出國際開發項目;四、擁有高素質的人才,提倡團隊精神,對藝術品具有高超鑒賞力,對市場前景具有前瞻判斷力;五、重視新聞媒體宣傳作用,利用各種媒介造勢;六、注重拓展展覽衍生品,挖掘展覽附加值,形成互動效益;七、提升國際品牌運作,贏得國際財團和商業巨頭參與,形成固定贊助群體,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
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此外,還有一些國際知名美術館除了通過傳統贊助和募捐外,還利用資本市場進行籌資。其中,著名的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就從1980年至 2012年間,通過債券市場進行了多輪融資,用于大資金的改擴建工程等。MOMA的債券發行主要依托紐約文化資源信托基金,該基金具有政府背景,負責幫助文體機構發行債券,但不負責擔保,只充當渠道角色,息票率平均在4%-5%左右,因文化機構和非營利性屬性,債權人還可享受免稅的優惠,MOMA主要以固定資產如房產等作為抵押,同時利用自身品牌和募捐能力提供重要的的信用保障,并被國際三大信用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評為Aa2,比中國的主權債劵信用評級還高。
紐約MoMA美術館
然而,不是所有的美術館都有那么強的資本運作能力,MoMA美術館的鄰居美國民間藝術美術館(American Folk Art Museum)就沒有那么幸運。2001年該美術館發行3200萬美元的十年期債券用于場館改造,在2009年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下,于2010年出現債務違約,期間經過多次談判和籌資失敗的情況下,無奈將房產抵押并賣給隔壁鄰居MOMA,以繼續償還債務。
西方大多數博物館或美術館都有自己的基金會負責籌款,資金來源包括政府、企業或私人贊助、社會捐款等。運營也主要依靠個人、企業與基金會三個方面的社會贊助,再加上國家優惠的稅收減免政策和發達的資本市場,使美術館得以持續發展。然而,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國情不同,西方美術館的運營模式和經驗在國內難以操作和實現,相關財稅及政策制度也與國外存在較大差異,再加上免稅機制的不完善,無法復制西方美術館的經營體系,只能作為參考和借鑒。
藝術贊助面臨的轉型
在私立美術館中,金融機構是藝術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創辦人和贊助人。因其自身雄厚的資本實力和企業影響力,使公眾對金融背景構建的藝術系統寄予厚望??v觀全球金融企業,在藝術與金融的結合上,瑞銀集團和德意志銀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機構,無論是企業收藏、藝術贊助,還是藝術品服務,都具有獨特的行業經營優勢。在國內則是民生銀行和泰康人壽兩家具有民營背景的金融機構最為突出,它們在獲得自身品牌推廣的同時,也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瑞銀集團
瑞銀集團(UBS)是世界主要的國際藝術品收藏贊助機構之一,多次參與世界大型展覽活動,在全球擁有超過3.5萬件藏品。瑞銀將全球的網點支行以及辦事處均變成藝術展廳,以推廣財富管理的理念。2008年瑞銀開始在全球開展藝術藏品展覽推廣計劃,并在上海美術館和中國美術館舉辦瑞銀的藝術收藏大展。同時,瑞銀還與知名藝術機構等合作伙伴一起拓展相關業務,瑞銀還是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的主要贊助商。
德意志銀行
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則是德國最大和全球重要的金融機構,現已收藏5.6萬余件藝術品,是世界最大的藝術收藏企業之一。德意志銀行于1993年設立“德意志銀行獎”,并在全球范圍舉辦藝術活動。至今已贊助弗瑞茲藝術博覽會(Frieze)、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TEFAF)等多個國際博覽會。
上海21世紀民生美術館
民生銀行則被視為中國金融業介入藝術的典范,從贊助藝術家、展覽,到資助美術館,再到建設美術館,持續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從2007年開始,民生銀行就連續多年資助北京炎黃藝術館,標志著民生銀行進入美術館領域的前奏。2010年,由民生銀行全資籌建的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式開館,這是中國首家以金融機構為背景的美術館。2014年,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原上海世博會法國館)又盛大開幕。之后,位于北京798藝術區的北京民生美術館也于 2015年隆重開館,緊接著杭州民生文化藝術中心也投入運營,標志著民生銀行龐大的美術館系統雛形已逐步顯現。此外,民生銀行還積極支持和推動國際學術發展,從2014年起連續贊助和承辦“國際藝術評論獎”。該獎項旨在推動當代藝術展覽的獨立評論,促進藝術評論的對話交流、深度研究和批判性思考。民生銀行在藝術領域的舉措引發了藝術界和國內外金融界的高度關注。
國際藝術評論獎
泰康空間
泰康人壽是國內最大的非上市壽險企業,也是最早開展當代藝術收藏的金融企業。在國內還沒有當代藝術市場的時候就已開始了藝術收藏和贊助。2001年泰康人壽成立泰康空間,目前已累計資助200余位藝術家,舉辦了數十個重要展覽和活動。從九十年代初,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就創辦了中國嘉德拍賣公司,該公司是國內最早從事藝術品交易的大型拍賣企業之一,同時也是泰康人壽的第一大股東。2014年,中國嘉德宣布成立嘉德文化集團,下設嘉德投資和嘉德拍賣。嘉德拍賣專注藝術品拍賣業務,嘉德投資運營嘉德藝術中心并拓展投資業務。其中,總投資20億元,面積近6萬平米的嘉德藝術中心將于2016年實現竣工,成為集展覽、論壇、教育、存儲、修復、裝裱、鑒定等為一體的世界一流藝術產業綜合體。
上海龍美術館浦東館
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
中國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則是由金融資本市場轉戰藝術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創辦人和贊助人之一。早在2005年劉益謙就出資成立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參與藝術品市場,在藝術品收藏市場劉益謙、王薇夫婦更是不斷創造價格紀錄,吸引世人目光,近十年間投入數十億巨資收藏藝術精品,使之成為亞洲地區收藏最為豐富的收藏家之一。2012年和2104年分別創辦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和上海龍美術館浦東館,2016年又成立龍美術館重慶館,同時宣布即將興建龍美術館武漢館和寧波館的龐大計劃,勵志打造成為中國的古根漢姆。
德國柏林德意志古根海姆博物館
“供給側改革”是從供給環節出發,通過結構優化調整來緩解經濟社會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全面提升生產效率,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所以說,建立和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倒逼私立美術館自我改革,才能提高文化供給效率。面對國際形勢嚴峻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海外國際金融機構率先感受到危機寒意,走在前面適時調整自己藝術戰略,從之前大手筆贊助和運營場館設施,逐漸轉移到藝術合作和推廣活動,從中可以發現全球藝術贊助的微妙變化。如次貸危機后,瑞銀2009年關閉了位于美國紐約1285大道的非營利藝術機構瑞銀藝術畫廊(UBS Art Gallery),于2013年與古根海姆博物館合作“古根海姆瑞銀MAP全球藝術行動”,致力推廣南亞及東南亞、拉丁美洲、中東及北非等落后地區的當代藝術,并持續贊助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等,以維持自己的在藝術領域的品牌影響。德意志銀行則在2012年關閉了合作經營的柏林德意志古根海姆博物館,于2013年選擇在老銀行大樓建立自主經營的德意志銀行藝術館,以降低資金成本和延續自己的展覽空間與藝術項目,并持續推廣“德意志銀行年度藝術家獎”,以提高自身國際藝術領域的學術影響。再到近期國內尤倫斯先生轉讓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和個人收藏的重磅消息。
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所以說,創辦人作為私立美術館的主體,需擔當起文化供給的責任。私立美術館應做精做強,更好發揮社會服務功能,建立健全市場退出機制,對經營不善和問題嚴重的美術館應予以關停,其實就是充分尊重市場的主觀能動性,釋放藝術活力、提高學術質量和副業經營,以此更好滿足大眾高質量的文化需求。從海外先進經驗可以看出,如何做好屬于自己的藝術贊助體系,通過藝術贊助實現與經營發展的平衡和利益最大化,是我們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