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內的藝術圈和出版界傳來兩則重磅消息——兩本藝術類雜志《芭莎藝術》與《新視線》將在不久雙雙???。
多方消息證實,兩本藝術刊物將雙雙于8月???br/>
7月15日,《芭莎藝術》執行主編孫國勝發布了一條微信朋友圈:“心情沉重卻如釋重負!“這條讓人感嘆的發布不禁很容易將其與近日在圈中塵囂直上的??瘋髀劼撓灯饋?。
接下來幾天,多名知情者,包括部分《芭莎藝術》內部人員向artnet新聞證實,這本頗受歡迎的藝術刊物將于7月底正式???。
無獨有偶,今年6月底,有認證用戶在微博上發布信息,稱來自上海的媒體傳聞《新視線》也將正式???。據有關消息,??臅r間也在即將到來的7月底。
《新視線》是現代傳播集團旗下的一本創意文化類雜志,于2002年4月在上海創刊,在2008年時經歷改版,至今已有逾14年的歷史。就在??瘋髀剛鞒龅牟痪们?,《新視線》編輯團隊還大張旗鼓地招賢納新,引進了創意編輯,副總監和設計師等多個職位。
同期將??摹栋派囆g》為時尚傳媒集團刊物,于2011年1月創刊。雖然創刊時間距今不超過6年時間,創刊后雜志以“中國第一本國際化藝術雜志“為口號,搭配其已有的時尚資源,迅速累積了不少讀者。
相比6月底即流傳出??⒌摹缎乱暰€》,《芭莎藝術》在近期相關活動與新聞的頻繁都不免讓人覺得有些突然。
“2016芭莎藝術玄如之夜“現場,從左往右:《芭莎藝術》主編孫國勝 、榮文蔚、南京美展創始人嚴陸根、時尚集團總裁蘇芒。圖片:courtesy of Bazzar Art
2013年《芭莎藝術》與明天文化藝術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聯合推出“明天成就夢想——芭莎校園行 系列活動“直到去年年底仍在繼續。而就在今年3月,雜志還在香港斯基酒店舉辦了“2016芭莎藝術玄如之夜”的盛大晚宴及頒獎典禮,這個連續5年跟香港巴 塞爾同期舉辦的盛會也邀請到不少藝術家與名流出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3月,《芭莎藝術》的官方微信宣布,其官網網站經過不斷調整之后重裝上線,并且目標直指做“中國第一美學網站“。
目前,該網站仍然正常運行,點開其“SHOP“(購物)頁面,上面顯示為“Coming Soon”(即將上線)。另外,也有消息源稱接下來將會有機構收購《芭莎藝術》的品牌。
藝術紙媒挽歌早已奏響,是句點還是新起點?
雖說兩家累積不少讀者群體的藝術雜志??南⑤^為突然,但藝術類刊物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陷入困境之勢已有前兆。
去年12月,《藝術財經》雜志在100期雜志上發布公告,宣布其紙媒部分將???,但將繼續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更新藝術界資訊與動態。在此之前,《外灘畫報》也宣布只保留其新媒體業務。
相關報道指出,由于網絡藝術媒體的異軍突起,解決了紙質媒體時效性不強的弊端,隨之加速了紙質媒體 ??钡牡絹?。相比一些紙媒的舉步維艱,文章中特別提到《Hi藝術》雜志,在創刊近十年的時間里,開設線下畫廊、建立藝術電商網站,并且有策略地推進相關 微信訂閱號,使其在“紙媒寒冬“中安然生存下來。
紙媒投入和運營成本的昂貴,內容搭載平臺的急劇轉變,藝術類內容資訊較小的受眾面,都在考驗媒體經營者的眼光與策略。
不僅僅是國內,國際上藝術類紙媒的現狀似乎愈加慘烈。
2015年8月,artnet新聞報道,兩家百年老牌藝術刊物《ARTnews》與《Artin America》宣布合并?!禔RTnews》將會保持《Art in America》每年11期的原有出版計劃,但是《ARTnews》將改為每三個月發行一次的季刊。而這一舉動不僅僅在西方藝術圈和媒體圈引起強烈震動, 更是被看作“標志著兩本在業內享有相當威望的出版物,最終難以承受數字化時代下的財政困境和讀者流失所帶來的考驗?!?br/>
這兩家問世甚至早于廣播的雜志的合并(《ARTnews》于1902年創刊,《Artin America》于1913年創刊),讓人們又想起了媒體業一句老生常談:“在過去的10年間,這個行業的變化要比過去100年加起來的還要大?!?br/>
然而,合并帶來的震動尚未結束。就在上個月,兩家刊物的前東家、波蘭上市公司Artnews S.A。正在申請破產并清算資產。
相關閱讀:
Artnews S.A。提交破產申請 奏起紙媒安魂曲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創立于2014年的artnet新聞的瀏覽量早已超過了《ARTnews》的3倍。
傳統純藝術紙媒在新媒體的擠壓下走進困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一些小眾出版刊物、泛藝術類雜志在國內的境遇倒是沒有那么糟糕。
2014年,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KINFOLK》推出中文版。2015年4月,與《新視線》 同屬現代傳播集團的《IDEAT理想家》宣布引進其中文版。這本擁有法國血統的雜志,其原版在法國是2013年間發行量唯一增長的家具設計雜志,而在進入 中國后的口號也頗耐人尋味——“一本獻給后iPhone時代“的紙質生活雜志。當然,將設計生活類的泛藝術刊物與藝術刊物相提并論略有些不公,但是在紙媒 江河日下的當下,尚有決心引進一本新刊,也說明藝術和泛藝術類的刊物因為不同的市場需求、對接的廣告資源等因素被細分開來。
而回到藝術領域,另一個引起關注的則是獨立出版物的火熱。最具代表性的則是在今夏,由最初線上博客 延伸出的小眾出版社“假雜志“社,在涉足獨立出版的4年之后,出版了第一本真正的雜志。創刊號發行不久即宣布售罄。雖然其發行量不可與承擔大量廣告業務的 藝術刊物相比,但基于在過去幾年奠定的良好讀者群,在這樣一個年輕化、定向化人群中日漸提高的影響力,也絕對讓人對這樣的藝術類刊物未來成長不可忽視。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