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收藏新格局與市場新熱點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6-16]
作為佳士得亞洲成立30周年的第一場晚拍,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亞洲20世紀及當代藝術晚 拍”83件拍品最終成交71%,總成交額4.58億多港元。中國現代藝術作品表現還算穩定,趙無極、朱德群等老一輩藝術家的作品不出意料地進入成交價前十 名,但是當代藝術市場格局卻發生了轉變,在曾經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標桿倒下后,近兩年不斷升溫的日本藝術板塊遇冷,稍弱的韓國藝術則保持了強勁勢頭,其背 后的力量來自拍賣行和藏家市場策略和收藏理念的變化。
日本當代藝術遇冷
近兩年在香港地區的拍賣會、藝博會上,日韓和東南亞藝術家的作品明顯增加,并且也得到了一定數量買家藏家的認可,但似乎它們在亞洲藝術收藏格局中腳 跟并不穩。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云的思考》,以1972萬港元成交,略高于拍品最低估價;奈良美智《ForCitizen》以820萬港元成交;另一位曾 受追捧的日本藝術家白發一雄《平安箴言》則遭遇流拍。
韓國藝術家作品延續了去年秋季以來的穩定,雖然只有4件拍品上佳士得春拍,但都全數成交,并且尹亨根、李圣子創下新的拍賣紀錄,不過對韓國抽象藝術高企還需抱謹慎態度。
市場培育新熱點
日韓及東南亞當代藝術得以有更多市場機會,業內人士認為其背后也是市場及藏家多元化的趨勢使然。
自2012年中國當代藝術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上遭遇滑鐵盧之后,老牌明星藝術家的輝煌時代徹底終結,目前的市場基本看不到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等藝術家的那些熱門作品了,拍賣行不得不尋找和培育新的收藏熱點。
據佳士得介紹,參與亞洲現當代藝術競投的買家均來自亞洲各地,主要來自中國內地、東南亞、香港地區,各地區買家對作品的參與度很平均,中國買家競投的不只是中國藝術,包括日韓抽象藝術家的作品,已經有新關注該版塊的收藏者加入。
甚至在今年嘉德春拍中,兩件高價的古代書畫作品被王中軍、張小軍兩個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收入囊中,拍賣公司的說法是,不只有幾個,而是很多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在買書畫,印證了近幾年藏家跨界以及多元化收藏趨勢。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