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北京首次為20位工藝美術大師“建檔”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6-14



    20位70歲以上的工藝美術大師、十多種瀕臨失傳的“老文化”……經過兩年多的采集,一份時長3000多分鐘的工藝美術大師口述歷史檔案日前在北京市檔案館初具雛形,這是北京首次為工藝美術大師“建檔”,以此記錄那些頻臨失傳的老文化,為北京留住記憶。
      根據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統計,目前北京共有244名工藝美術大師,其中4人已經離世。對于主要依靠師傅口口傳授的傳統工藝而言,一位大師的離世,很可能就意味著一項技藝的傳承走到了懸崖邊上,這些“老文化”很可能會就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為了留住老北京記憶,避免“老文化”同大師一起消失,北京市檔案館2014年啟動了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口述歷史檔案采集項目。截至2015年底,檔案館共采集20位工美大師的口述歷史檔案,形成了3000余分鐘的高清視頻素材。
      接受采訪的20位大師,年齡均在70歲以上,其中年齡90歲左右的有三位,分別是:雙起翔、崔潔、費保齡。北京市檔案館征集處處長程建華說,啟動口述歷史采集是抱著“搶救性”的目的,由于條件所限,年齡較大、身體不太好的大師們成為優先采集的人群。此外,由于項目主要是為了給北京留下記憶,所以大師所涉及的行業以“燕京八絕”為主,另外加入了一些民俗方面的大師。
      “以前一些類似的記錄都是以某個行業為主體,以人為主體的記錄我們是第一個?!背探ㄈA說,口述實錄的采集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譜系,主要記錄大師的從業經歷,包括拜師學藝、技藝傳承、行規等;技藝,主要是對大師技藝技法、作品的展示;創新,則主要突出大師對行業的貢獻。
      為了確保信息真實可靠,采集內容還與工美協會提供的大師背景資料做了對照?!按髱煹募妓圀w現了北京工藝美術行業中各項技藝的發展水平,我們希望通過錄音錄像的方式,把反映工美行業發展及大師發揚傳承技藝的重要資料保存起來?!背探ㄈA說。
      年事已高、身體欠佳是許多大師的生活現狀,也是采集面臨的最大難題。2014年檔案館曾聯系了玉雕大師宋世義準備采訪,然而大師突然住院令采訪最終沒有實現。年近九十高領的費保齡大師,每天只能在上午講一個半小時。采訪泥塑大師雙起翔時,需要他的兒子在旁邊幫著“翻譯”。
      “大師們雖然有些不善表達,但對傳統技藝的熱愛和執著特別讓人感動?!背探ㄈA說,雙起翔一說起泥塑,其喜愛之情溢于言表,費保齡大師則憑著對風箏藝術的“真”愛,最終把這項民間工藝帶入了最高的藝術殿堂——中國美術館。精湛的技藝與瀕臨失傳的尷尬,為口述實錄采集敲響了戰鼓。
      已經完成的首批口述實錄成果,近期將以視頻和圖書的形式與公眾見面,“我們想先聽聽行業的說法,再決定是否要繼續做下去?!?br/>  個案
      風箏大師費保齡:擔心后來人不會“畫龍點睛”
      出生于1928年的費保齡,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扎燕風箏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年事已高的他如今自己已經做不動風箏了,但每天仍會翻看自己收藏的風箏圖譜,有時候想到哪個圖案可以用到風箏上,他會迫不及待地記錄下來告訴徒弟。這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扎燕風箏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因喜愛而與風箏結緣,卻沒想到這一輩子都與風箏綁在了一起。
      一生做了幾千件風箏
      戴上笨重的黑框眼鏡,用微微顫抖的雙手慢慢打開已經發黑的《曹雪芹扎燕風箏考工志》封面,談起書中一個個扎燕風箏的圖譜,年近九旬的費保齡大師聲音洪亮,底氣也很足。
      “這個叫‘瘦燕’,它模擬的是美女趙飛燕的身形?!比缃?,費老仍然可以毫不費力地將風箏的繪畫口訣背誦出來:只只瘦燕舞臨風,競掠翩躚上九重。萬縷情思雙髻上,一段風流兩眉梢……”聽上去有些拗口的古文,卻是風箏繪制的重要指引。
      “我這一輩子估計做了有幾千件風箏?!辟M保齡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風箏起源于中國,包括北京風箏、天津風箏、山東濰坊風箏、江蘇南通風箏和廣東陽江風箏五大風箏流派。扎燕風箏是北京風箏流派之一,又被稱作“曹氏風箏”。作為北京風箏的傳人,費保齡親手繪制的風箏圖譜和風箏實物現有97件被中國美術館等收藏,并創下了風箏史上多個第一。
      做風箏不為賣只為喜歡
      雖然是風箏大師,但費保齡做風箏卻是“半路出家”?!拔覐男【拖矚g放風箏,以前玩風箏的地方叫做‘瑤臺’,就在現在的陶然亭公園,那會兒說‘走瑤臺啦!’,就是去放風箏的意思?!?br/>  新中國成立后,做風箏的人一下子少了很多,苦于買不到好風箏,費保齡開始琢么著自己做起風箏來。扎、糊、繪、放,所有流程都是自己琢磨,沒有專門拜師學藝?!澳菚r候愛玩兒,天天都去天安門廣場放風箏,當時還小有名頭?!?br/>  “那個時候,天安門放風箏也是一景兒啊?!辟M保齡沒想到的是,居然在天安門廣場與孔祥澤相識并一拍即合,從此邁入了“曹氏風箏”研究與創作的門檻里?!安苁巷L箏”是曹雪芹制作的風箏的代稱,因造型獨特、飛得高,在乾隆年間曾被譽為京城“四大流派”風箏之一。
      “‘曹氏風箏’很特別,構成了一個風箏家族,有雄的肥燕,瘦的雌燕,有比翼燕,有娃娃燕,非常美?!辟M保齡說,他只想把這種技藝傳承下去,而不是為了賺錢,因此堅持只做不賣。
      擔心后來人不會“畫龍點睛”
      “傳統的中國風箏骨架大,攜帶不方便,對放風箏的人技藝要求也比較高?!睂τ趥鹘y風箏,費保齡并不盲目“崇拜”。
      “你看這個《百福圖》,這兩只蝙蝠就像是兩個在跳交誼舞的年輕人,這是我從現代舞蹈中受到的啟發?!痹趲资甑娘L箏研究和制作生涯中,費保齡注重保留“曹氏風箏”原有的精氣神兒,側重于從圖案上加以創新。他說,傳承不是倒退,那些口訣要嚴格遵循,但是繪制的內容可以自己發揮,只要不破壞風箏整體風格就可以。
      “必須得真心熱愛風箏,把這些技藝原汁原味地傳下去?!辟M保齡收徒有自己的要求,現在身邊的十多個徒弟大多是業余學習、制作風箏。他最擔心的是徒弟們現在做的風箏雖然“形態都很像”,但“就是少了那種精氣神兒”?!斑@個只能靠個人用心去體會了,所謂‘畫龍點睛’,不是光靠學習能得來的?!?br/>  對話
      “一些技藝再不采集就真的徹底消失了”
      對話人: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秘書長孫玉珍
      北青報:現在北京的工藝美術大師情況如何?主要涉及哪些種類?
      孫玉珍:北京現在一共有244名工藝美術大師,其中4人已經去世。我們在保護老工藝方面力度很大,外省市人只要在北京工作5年以上,就可以申請評選北京工藝美術大師,用這種方式使一些原本在外地不受重視的工藝得到了保護。這些大師們涉及的種類比較廣,包括以宮廷文化為代表的“燕京八絕”,民間工藝方面有料器、萬花筒、花燈、剪紙、毛猴、泥人、臉譜、彩蛋、磚雕、皮影、面塑、草編、燈籠、絹花、拉洋片等,大概四五十種。
      北青報:入選“非遺”或者評為工藝美術大師對傳承技藝有什么作用?
      孫玉珍:不管是列入“非遺”,還是評選為國家級或北京市級的工藝美術大師,都能得到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對老技藝來說這個很重要??紤]到工藝美術大師的要求比較高,我們還聯合4家行業組織為一批達不到工藝美術大師級別,但是又可能面臨失傳的北京特色技藝進行了“譽名”,大概有20種,以這種方式對他們起到一個宣傳推廣作用。
      北青報:老技藝、老文化瀕臨失傳的情況有多少?
      孫玉珍:這種情況北京有很多。一些民間工藝沒有進入大師行列,但確是老北京人的一種記憶,現在瀕臨失傳。其實這部分更需要宣傳,把它們記錄和流傳下來,尤其是一些年齡大的沒有徒弟的傳承人,不記錄的話就真的沒有了,以后就算你是北京人也不知道了。比如我們之前本來推薦檔案館做一個燈籠大師的采訪,結果還沒來得及做他就去世了,非??上?。
      北青報:“老文化”難以順利傳承下去的原因主要有哪些?面臨哪些困難?
      孫玉珍:有一部分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后沒有得到重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因素。傳承人很難以此為生,慢慢的就做得少甚至不做了。不夸張地說,一些技藝現在再不采集就真的徹底消失了。這次檔案館做的口述實錄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希望能通過類似的方式來引起社會關注和重視,幫扶、復興老工藝。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