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兩季拍賣,場面依然熱鬧,然而買家明顯減少,多了些看客。春拍中,香港蘇富比夜場十二件流拍作品中,中國一線藝術家作品就佔八件,甚至影響到其后日場一部分作品相繼遭流拍。有藏家告訴記者,“四大金剛”的作品多數如股票一樣被套牢了。佳士得秋拍中有意調低起拍價,但方力鈞、岳敏君等人作品仍遭流拍。有業內專家表示,流拍“流掉”的不光是拍品,還有藏家的信心。
于是,許多拍賣行陸續在板塊和專題上進行了整合與細化。具體舉措例如齊推出日韓藝術家、東南亞藝術家和港臺藝術家作品,試圖彌補中國當代藝術出現的回落,或在作品推選方面?眼活躍的中國青年藝術家。
另一邊廂,值得令人擔心的還有拍賣高價拍品的低交割率。高價拍品易手之后,拍賣行可能遲遲收不到回款。投機的“炒家”一旦發現沒人參與競拍時,因考慮到難以找到“下家”,他們自然也不想再接高價拍品,有甚者會拖欠、拒付拍賣行的款項。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