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西藏博物館萬余件文物有了“身份證”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1-08
    拉薩1月7日電 (記者 趙延)7日在西藏博物館的瓷器建檔室內,措吉美朵和幾位同事手持軟尺,在一排瓷器面前忙碌著,一旁不時有人在筆記本上記錄著數據,該館文物建檔工作有序地進行著。目前,萬余件文物已經建檔,有了“身份證”。
      西藏博物館于1999年開館,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主體建筑分展館區和庫區兩個部分,至今館藏品已達52萬余件。
      據該館保管部副主任巴桑潘多7日介紹,西藏博物館開館初期,文物建檔工作基礎較為薄弱,除了簡單的文物目錄外,缺乏完整的、符合現代館藏文物管理要求的詳細檔案,給文物普查工作帶來一定的不便。
      為此,該館2013年啟動文物建檔工作。為了規范藏品檔案的填寫,建檔工作之前,該館制定了文物編號格式及登記要求、登記條目、描述規范,同時,又根據國家文物局下發的全國文物普查登記表的內容,對檔案內容進行了修改和完善。
      據巴桑潘多介紹,對于建檔的文物,工作人員將根據規范錄入文物的名稱、年代、來源、完殘程度、外觀尺寸等14項內容,并根據文物的分類進行拍照和編號,“就像我們的身份證號一樣,每個建檔的文物都會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編號?!?br/>  對于唐卡類的文物,巴桑潘多表示,當出現鑒定流派、判斷年代或者人物身份的辨識困難時,該部門會批量安排有關方面的專家進行專門座談,對這些唐卡一一辨識,保證建檔內容的權威性。
      另外,在文物建檔工作中,為了不破壞唐卡類文物的外觀和畫心,工作人員專門手工制作了棉布條,“將每幅唐卡的編號寫在布條上,再用針線將布條縫在唐卡的邊角上,這樣既方便查找,也不損傷唐卡本身?!碧瓶ńn工作室工作人員京紅說。
      巴桑潘多告訴記者,西藏博物館開展文物建檔工作,不僅完善了館藏文物的身份信息,也為下一次的文物普查建立了基礎檔案。
      目前,西藏博物館館藏佛像、衣服類以及絲織品類文物的建檔工作已經完成,法器、唐卡、瓷器的建檔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當中。據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西藏博物館已經有萬余件館藏文物完成了文物建檔的工作。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