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國判決174起盜墓案 32起盜墓者被當場抓獲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6-01-06]
下墓室前要點一盞燈”,“隨身攜帶黑驢蹄子”,摸金校尉因為《尋龍訣》熱映傳遍大江南北。對不少人來說,對“盜墓”的了解,來自《盜墓筆記》和《鬼吹燈》。文藝作品中的“摸金校尉”有一層“神秘”的色彩,殊不知現實生活距我們最近的“摸金校尉”,因盜墓判了刑。
《法制晚報》記者盤點了2015年全國盜墓判決,排名前五的河南、山東、浙江、陜西、山西共有123起判決,涉及盜墓分子310人。
最大盜墓案 30名“摸金校尉”判刑 5人無期
2015年12月31日,遼寧朝陽中院對11·26特大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作出一審判決,以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分別判處許某(化名)等5名被告人無期徒刑,判處林某(化名)等25人有期徒刑15-3年不等。
判決追繳被盜文物54件,其中一級文物29件,二級文物13件,三級文物10件,一般文物2件。此案系“公安部督辦第一號”盜掘紅山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系列犯罪案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追繳被盜文物最多、單案抓獲犯罪嫌疑人最多的案件。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于遼寧省朝陽市的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在此發現了距今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警方介紹,盜墓團伙成員包括4名考古工作人員,其中一名參與搶救性挖掘的技工挖到珍貴文物玉豬龍后,支開了民工,私下藏匿,并與另一名考古工作人員將其作價320萬元出售。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
數據分析
全國174起盜墓案
河南占39起
《法制晚報》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搜索發現,2015年,全國各地法院共作出174起案由為“盜掘古墓葬罪”的判決。其中河南最多,達39起,占比超兩成。其次是山東、浙江、陜西和山西。
排名前五的河南、山東、浙江、陜西、山西共有123起判決,涉及盜墓分子310人。
超三成直接從古墓遺址盜墓
法晚記者梳理的123起案件中,“摸金校尉”超三成選擇古墓遺址、古墓群等文保單位作案,還有直接在農田、坡地等盜挖“野墓”。
在盜墓案中,有32起案件中的盜墓分子被當場抓獲,值得一提的是,有兩起案件,是盜墓分子分贓不均報警致案發。
四涉案墓葬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邙山陵墓群: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東西長近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邙山上。已探明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加上皇族、大臣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
高賢塔:明代建筑,是七級樓閣式磚塔,高28.3米,建在高賢壽圣寺遺址上,又叫壽圣寺塔,位于河南周口太康縣城西北20公里的高賢集。
薛國故城:位于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和張汪鎮境內。戰國時期這里就是擁有六萬余戶的大城市了。薛國故城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東周古代城池。
漢長城遺址:漢外長城遺跡分為南北兩線,在達茂聯合旗、固陽縣、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境內。
律師說案
盜竊全國文保單位 量刑10年以上
北京澤永律師事務所王常清律師表示,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犯罪行為,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脊藕捅I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盜墓會對文物造成極大破壞,考古是為社會利益,對取出物品進行研究、修復或保護。
根據我國《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條規定,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盜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等,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有的古墓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在被挖掘出來后很可能會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果嫌疑人在墓地已經被挖掘出來后再去盜墓,量刑就會在10年以上。但在此之前去盜墓,由于嫌疑人不知道是何等級,如何量刑要由司法機關認定。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