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中國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啟動“分居”文物回歸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11-09
    蘭州11月8日電(記者 馮志軍)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于近日正式啟動,大批珍貴文物的全面修復和原址回歸在半個多世紀后成為現實。這意味著被歷史文獻考證為“中國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與藏于此的文物將告別長期的“分居生活”。
      記者8日從敦煌研究院獲悉,由敦煌研究院和天梯山石窟管理處共同組成的工作組計劃修復壁畫327.4平方米,塑像76身,預計3年后將可基本完成。這批珍貴文物預計將在修復后安置回天梯山原址保存和展出。
      天梯山石窟位于絲綢之路重鎮甘肅武威市城南約40多公里處,其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歷代延續修建,文物層疊分布是天梯山石窟壁畫和雕塑的重要特征。
      根據1959年勘察和清理,天梯山石窟尚存19個洞窟,有塑像43身、壁畫300多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漢藏文寫經和初唐絹畫等珍貴文物。
      1958年,為解決黃羊河流域萬畝土地的灌溉問題,官方決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黃羊河水庫。為挽救珍貴的石窟文物,甘肅決定對天梯山石窟窟內部分文物進行搬遷保護。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幾十米高處的小石窟內的數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畫、及25箱文物殘片,被運回甘肅省博物館保存。
      負責過搬遷工作的敦煌研究院(時稱敦煌文物研究所)稱,由于當時的搬遷和運輸條件所限,這些文物一經遷移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損壞。在甘肅省博物館保存的40多年中,因為博物館改建擴建的幾次搬運和文革時期的人為損壞,部分塑像和壁畫已經變得支離破碎。
      此后的幾十年里,官方先后對天梯山大佛窟的巖體及塑像進行加固、復原,并進行了道路、電網等配套設施等建設,這為天梯山石窟文物的回歸和整體復原打下了基礎。2005年底,國家文物局要求對其進行“原汁原味”保護,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的天梯山石窟搬遷文物中的絕大部分被移交回武威市。
      據了解,天梯山石窟文物目前保存在武威市博物館的文物庫房中。2013年,敦煌研究院為天梯山石窟搬遷文物的修復工作編制了詳細方案并進行了修復實驗,2014年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并于近期啟動實施。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