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渠寶笈》特展”觀者如堵,排隊數小時只能在藏品前瞄一眼。對《石渠寶笈》和乾隆,不僅坊間眾說紛紜,專業人士的看法也大相徑庭。
點贊者言—乾隆才是故宮博物院的創辦院長,將來會有“乾隆學”。
本文選自《289藝術風尚》2015年9&10月合刊,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乾隆元年十二月十五日(1736年),為慶祝登基,乾隆決定仿繪一幅古畫,選中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這件他還是寶親王時就念念不忘,孜孜以求,卻始終無緣得見的傳世珍寶。乾隆下令宮廷畫師陳枚等人,參照歷代仿作繪制了大清版《清明上河圖》(即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借《清明上河圖》之名,反映他心目中富足、興旺的理想社會?!惫蕦m博物院研究員余輝對Art289記者說。終其一生,乾隆都在命令臣子四處尋訪這件遺失的名作,直到他駕崩后的1799年底,嘉慶帝查抄原湖廣總督畢沅家,得其秘藏張擇端本《清明上河圖》,至此《清明上河圖》原作終得入藏清宮,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
乾隆辭世后二百多年,《清明上河圖》成為億萬國人追逐的對象,“故宮跑”成為時下最火的話題——午門千米沖刺,武英殿前的長龍,展前人山人海,被保安催著隨人流匆匆而過,看《清明上河圖》猶如一場戰斗。一入宮門人似海,洶涌的人流在文雅的展覽面前,斯文盡掃。某拍賣大佬抱怨,即便在“特展”閉館日,面對的仍舊是無邊人潮?!皯阎铣男倪M宮,帶著上墳的心出宮”,“無力吐槽”已成為多少大費周章“進宮者”最深切的體會?!啊妒汅拧诽卣埂币惨虼吮环Q為一場“到此一游”的國寶盛宴。
是什么讓“《石渠寶笈》特展”如此受追捧?《石渠寶笈》這一傳世巨著與其“總編”乾隆又有怎樣的關系?這一鴻篇巨制的編撰背后初衷何在?反映了乾隆怎樣的鑒藏深度和品位?
“《石渠寶笈》特展”被認為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系列展覽中最令人期待的展覽,故宮拿出了“壓箱底”的歷代書畫精品。武英殿、延禧宮兩個展場兩期一共展出書畫藏品283件。除了全民慕名往觀的《清明上河圖》外,還包括隋展子虔《游春圖》、唐韓滉《五牛圖》、東晉王珣《伯遠帖》、東晉顧愷之《列女圖》(宋摹本)、唐馮承素摹《蘭亭序》、宋趙昌《寫生蛺蝶圖》、宋徽宗《聽琴圖》等書畫精品。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主任曾君介紹,此次“《石渠寶笈》特展”中,武英殿東配殿專門策劃了“考訂辯偽”部分,將真跡與偽作并置,通過已有的研究成果,弄清《石渠寶笈》著錄中誤訛產生的原因,糾正著錄之誤,“給乾隆揭短兒”。
“《石渠寶笈》雖為皇家收藏,卻也不乏偽作和仿作?!加嗈q偽’單元主要采用前輩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即通過真作與仿作對比,明辨是非,說明這些作品的時代和作者歸屬?!?br/>
在“考訂辯偽”部分中,不乏乾隆當時珍視的作品,如乾隆珍賞的明代王寵《臨帖冊》,后經專家認定為仿作。又如倪瓚《獅子林圖》,著錄于《石渠寶笈》卷五,畫面鈐有明項元汴、董其昌,清孫承澤及清帝乾隆、嘉慶、宣統等人藏印數十方,乾隆生前對該作珍愛有加,命內廷重新裝裱,收入《石渠寶笈》初編,親自題簽書寫引首,在畫面上反復題跋六則。在乾隆二十七年南巡至蘇州獅子林時,特命郵寄此卷至吳地,臨摹并題詩一首留于吳中。著名鑒定家徐邦達對該畫作研究后,指出該作“諸印亦偽”,最終的結論是“應為舊摹本無疑”。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文金祥也認為該作“為明人的仿摹之作無疑”,是“明顯的贗品”。
同為《石渠寶笈》著錄的倪瓚作品,現藏故宮的《古木竹石圖》曾被元末明初大藏家張簡、清藏家梁清標等遞藏。徐邦達在其《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一書中,也認為“目鑒該作為真”。然而,故宮博物院書畫研究院院長肖燕翼通過對畫面風格、印章、題跋的仔細對照研究,認為倪瓚這件作品當屬贗品。
上海博物館藏倪瓚《汀樹遙岑圖》曾被吳湖帆收藏,在其《丑簃日記》“一九三七年”條中,記載該作“裝裱后覺得精神煥發”,“此圖堪稱云林甲等,非等閑之筆可擬也”。然而,肖燕翼通過《石渠寶笈》的用印規范,將蓋在畫面的“石渠八璽”與同出自于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所藏《石渠寶笈》著錄書畫中的印章對照,認為畫面印章多為“偽印”。而在1980年代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所編《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二冊中,徐邦達對該作的鑒定意見為“茅亭、細竹為后人添入”。肖燕翼表示:“或者先生已識其偽,只是點到而已,不再明說了?!?br/>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尹吉男調侃,肖燕翼給乾隆以來的宮廷繪畫鑒定家“補了兩槍”。通過研究,不僅找到了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倪瓚贗品,“自清門戶”,同時還找出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石渠寶笈》中的贗品,幫上博“清理門戶”。
臺北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陳韻如通過《石渠寶笈》所見宋徽宗形象,分析清高宗乾隆對他的態度和立場。據她介紹,《石渠寶笈》各編記載的宋徽宗作品粗略統計有七十余件,“基本收入了目前所有存世的徽宗畫作”。而歸入宋徽宗名下、現仍存世的作品有三十余件,臺北故宮就有近二十五件,若從實際作品風格加以判斷的話,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可能僅有5件作品較常被視為有據之作”。
通過為數不少的個案分析,肖燕翼表示,《石渠寶笈》著錄、藏印,往往隨著皇帝的喜好,頗多隨意性,“被著錄、鈐加御璽的書畫,不乏贗品充斥其中”。清末民初,隨著內府書畫的流出,仿制內府藏書畫的現象隨之產生,因此真偽摻雜,情況更為復雜。迄今為止,各種研究考證出的《石渠寶笈》著錄,從唐至清歷代贗品就有數百件,其中既有清初四王的模仿之作,也有明末的“蘇州片”,更不乏當代作偽的古代巨跡。
關于乾隆被坑的故事,傳聞最多的就是高士奇明目張膽地將自己收藏中的精品留在家中,另立秘冊,將偽劣、價廉之品進呈給乾隆,其中一些也入了《石渠寶笈》著錄。收藏家石建邦告訴Art289記者,圖書館專家錢存訓曾收藏一冊高士奇精寫本《江村書畫目》,明確標明了“進上”和“呈上”這樣的字,而這些作品大多是售價幾兩銀子的贗品,比如,在標注“進獻”的“錢選《竹林七賢》”條下,就注了“不真,二兩”。這樣的一些實例,也形成學界部分研究者的共同觀點——《石渠寶笈》中著錄書畫不乏歷代偽作仿作,乾隆并非造詣精深的藏家。
曾君為Art289記者詳細分析了《石渠寶笈》著錄偽作的來源:其一,源自之前的藏家。乾隆一般延續前人鑒定結論,可能就延續了此前的誤訂,比如《獅子林圖》,明末清初就經過藏家孫承澤、高士奇遞藏,后入清內府。實際上,早在明末清初,《獅子林圖》至少就有4 個版本,當時有言“家家有云林,真者百無一”;第二,乾隆并不是每件作品都過目,主要還是《石渠寶笈》的編撰團隊負責辨別真偽,他們的把關很重要;第三,《石渠寶笈三編》是嘉慶朝編撰的,出現偽作與乾隆關系不大?!啊帯傆嬕蝗f多件作品,出現誤判、誤訂的情況也很正常,不能將所有誤訂、看走眼的情況都算在乾隆頭上?!逼鋵?,乾隆下旨編撰《石渠寶笈》時,就已經意識到“籍軸既繁,不無真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丹霞在其講座中明確指出,在“石渠三編”中,“續編”的整體質量最高。
陳韻如在研究中留意到,乾隆曾說,“不必留意于款識真偽間”。一般而言,收藏首重真偽,乾隆這樣的態度讓人疑惑。陳韻如指出,乾隆認為畫作真偽判定并非鑒藏首要條件,他更關注“寓意而正”,這一態度是了解《石渠寶笈》著錄畫作真偽的重要背景。
曾君強調,古人與今人對于書畫作品的真偽觀念差別巨大。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古人臨摹古書畫的主要目的在于保存舊跡,并非出于經濟利益,有意混淆真假?!罢w贗品的比例沒有現在有的研究者說的那么大,絕大部分還是相當可靠的,不能因為《富春山居圖》這樣的特例,就說《石渠寶笈》的作品都不可靠,這樣的故事太有名,對乾隆誤判有些放大?!?br/>
據故宮博物院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故宮所藏石渠著錄,包括書法228件,繪畫1001件,共計1229件,其中宮內舊藏899件,新中國成立以后回歸,也就是所謂的“二進宮”、“三進宮”的藏品330件。曾君認為,以故宮目前所藏一千多件作品的真偽情況,來推斷共有一萬多件著錄作品的《石渠寶笈》的真偽比例,“樣本數量不夠,不能以此確定真贗的比例”?!凹词故枪蕦m現在所藏的一千多件作品,也沒有準確的真偽統計,但贗品的數量其實不是特別大?!?br/>
青海美術館副館長曹星原充分肯定《石渠寶笈》,她表示:“相比整個收藏的巨大數量,贗品的出現也是在所難免,總體而言,這部鴻篇巨制的準確性相當驚人?!?br/>
乾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載,對藝術鑒賞和文物考訂懷有高度興趣,時常在藏品上題詩作畫,通過這些御制詩畫,不僅能了解乾隆的藝術賞鑒,也可窺見其藝術品位。
然而,他也因為這一嗜好被后世稱為“破壞大王”。對于以儒雅風流、熱愛收藏著稱于世的乾隆爺的品味,“不敢恭維者”大有人在,調侃、嘲諷乾隆藝術趣味甚至成為某些人的一大樂趣?!啊妒汅拧诽卣埂眳⒂^者中,不乏拿宋徽宗與清高宗一較高下的:同為藝術皇帝,宋徽宗被后人評為“詩書畫”三絕,不僅工丹青,更以其獨具風格的“瘦金體”書法彪炳藝術史;而乾隆帝是裝斯文,只會放“彈幕”(在各種名跡上題記),“毀畫不倦”。
收藏家石建邦對乾隆收藏翻老賬,大肆調侃,炮轟乾隆皇帝的藝術品位,其文在網絡上流傳甚廣,深得網民之心?!白栽傦L雅”,“狗畫圈圈般的‘御題’字樣,無孔不入”,《石渠寶笈》“實在也是一本好大喜功、真偽參半的爛書”。進而說到乾隆的書畫收藏,“這位破壞狂的行徑更是令人發指”,“書畫珍品只要到了乾隆手里,少不了如狼似虎般糟蹋玷污”。石建邦認為“清一代美學倒退,即使工藝品也是媚俗繁瑣,缺乏內涵”,“擁有最高權力的暴發戶”摧殘了文化。
乾隆隨意題跋、鈐印,累累的印章和題詩將畫面塞得密不透風,破壞了畫面的留白和空間感,已成為他在書畫鑒藏上最受詬病的軟肋,后世調侃其在傳世珍品上“佛頭著糞”,是傳世名畫上的“牛皮癬大王”。臺灣收藏家曹興誠發牢騷:“乾隆老兒霸道得很,古玩字畫無所不玩,最可恨的就是在畫上加蓋他的印章,任意制造牛皮癬?!笔ò钪毖裕骸澳撬郎邟鞓?、蚯蚓走泥般的爛字,題滿畫幅,將一件畫作弄得牛皮癬般傷痕累累,不僅割裂整體構圖,對觀賞者也是一種強奸?!?br/>
這方面流傳最廣的段子當屬乾隆“打眼”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被乾隆視為真跡的“子明卷”,上面御題、御跋、御記、御識多達55處,實在無從下筆了,才戀戀不舍題上“以后展玩亦不復題識矣”,至此畫卷已被他的題跋和印章弄得“滿目瘡痍,體無完膚”。而被錯認為贗品、打入冷宮的“無用師卷”卻因禍得福,畫面得以保全。
此外,被乾隆珍視的“三希堂”珍品之一的《快雪時晴帖》,乾隆在不大的畫面上題記七十多處,加上印章,可謂觸目驚心。后代研究統計,乾隆用于書畫鈐印的印章竟有一千八百多方。
乾隆通過《石渠寶笈》對歷代收藏書畫進行大規模整理的同時,還對藝術品做出重新解讀和品評?!妒汅拧烦蹙帉⒕幦胱髌贩譃椤吧系?、次等”,依據標準為“的系真跡而筆墨至佳者,列為上等;若雖系真跡,而神韻稍遜,及筆墨頗佳而未能確辨真贗者,列為次等”。而在現今存世古書畫中,也出現“神、妙、能、逸”的乾隆題字或“古、清、雅、高、俊”等評判字眼。
然而,在該書的編撰中,卻出現了優劣不分的著錄情況,后世研究者發現,《石渠寶笈》初編中被列為“上等”的柳公權行書《蘭亭詩》(北京故宮博物院)及五代楊凝式行楷書《韭花帖》(無錫市博物館)其實均為贗品。
臺灣東吳大學講師盧素芬以《石渠寶笈》為研究對象,古今對照,分析乾隆的品鑒趣味與今世品評的差距。據她介紹,臺北故宮藏品中,有17件曾被《石渠寶笈》列為“次等”的作品,后經專家逐年分批審定,今已躍升為“國寶級文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大名鼎鼎的范寬《溪山行旅圖》,在《石渠寶笈》中位居最次的“地字號”,現被評為臺北故宮“鎮院之寶”。
后世多有研究者表明,乾隆的審美品位竭力“模仿”中原傳統士人的審美趣味,比如董其昌。乾隆對于倪云林畫作的追捧,與董其昌一脈相承,不僅收藏大量倪瓚畫作,還取其齋號修建清閟閣,珍藏其畫作。北京畫院研究員趙琰哲發現,《石渠寶笈》著錄的倪瓚畫作達73件,位居“元四家”藏品數量之首。清初私人藏家手上的倪瓚畫作大部分都輾轉流入內府,形成倪瓚作品“集大成”的局面?!妒汅拧烦蹙幹浀哪攮懏嬜鞴灿?2件,其中只有兩件被列為“次等”,其余40幅均為“上等”,足見乾隆對倪瓚畫作的熱愛。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張震表示,乾隆在題詩和題跋中對趙孟頫、錢選、倪瓚、王蒙等大加贊賞,尤其喜歡倪瓚的作品,倪瓚的很多作品被定為“逸品”、“神品”、“妙品”,甚至被推為“神品第一”、“逸品上上”,他的欣賞趣味與董其昌有近似之處,但比后者趣味要廣泛得多?!扒〔粌H對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文士在鑒藏方面進行積極的模仿,而他一直試圖超越的也是其模仿的‘偶像’”,總體而言,“乾隆欣賞繪畫的趣味十分寬泛而包容”。張震總結,影響乾隆審美的主要原因有幾條:重視畫家的人品;重視繪畫者的文藝修養;重視不求形似的“氣韻”和學問與士氣兼備;此外還重視以書入畫。
陳韻如認為,《石渠寶笈》“不僅僅是清冊賬目,一方面能顯示清內府整理所藏書畫的架構概念,另一方面也包含復雜又大量的鑒藏意見”。他從《石渠寶笈》中乾隆對宋徽宗的點評入手研究,從所見的資料來看,對于宋徽宗的藝術成就,《石渠寶笈》并沒有太過負面的批評。比如,在被定為宋徽宗所作的《鴝鵒圖》上,乾隆御筆寫上了“活潑潑地”4個字,給宋徽宗的畫作“手動點贊”,更盛贊另一件徽宗作品《雪江歸棹圖》,“足為《石渠寶笈》中宋人畫卷之冠”。
陳韻如相信,“清高宗雖于前人畫史意見取得參考,卻在此過程中發展出他獨特的畫史意見”,“這一方面來自于他所依據的文獻,但更關鍵的在于他擁有的收藏實物,因此能在文字之外,與作品風格直接對比?!北热缭凇读f蘆雁卷》上,他就反對董其昌看偽的鑒定意見,稱贊宋徽宗“繪事本精”。
曾君表示,乾隆立足點更高,他的鑒賞眼光比一般藏家更為包容,考慮得更多,從不同角度出發,兼收并蓄,接納不同種類、風格的藝術品。不能拿一般藏家的標準和乾隆比較,他不僅在繪畫,在瓷器、玉器等方面的制作,也都有具體的指示,鑒藏范圍非常廣,能力非常高,他考慮鑒藏標準時,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量,是超乎所有藏家的。
那么,乾隆苦心孤詣編撰《石渠寶笈》原因何在?
在《石渠寶笈》初編的編撰上諭中,乾隆寫道:“朕于清讌之余,偶一披閱,悅心研慮,左圖右史,古人豈其遠哉!”乍看起來,乾隆編撰《石渠寶笈》的初衷頗具天子的“任性”,只是為個人的精神愉悅。果真如此嗎?
曹星原提出頗為激進的觀點。1743年,距清兵入關正好100年,《石渠寶笈》編撰時間是多事的乾隆九年(1744年),不僅饑饉和災荒事態緊迫,而且儒生杭世駿的奏章又顯示出對滿清皇帝執政能力的質疑,“乾隆皇帝詔令編撰《石渠寶笈》,并制定一切以宮廷標準作為權威象征的編撰法則”。這部權威性鑒藏法則編撰完成時,乾隆皇帝在鑒藏領域也成為權威,“這部書的編撰象征著皇權的集中,所有的私人收藏猶如海納百川般最后都匯入帝王家”。
石建邦則認為,乾隆的藝術鑒賞行為,正好折射出其內心深處的文化自卑。他表示,清政府對文化實行“大清洗”,文化專制很厲害,包括文字獄,雍正時期文字獄三十多起,乾隆朝文字獄一百多件,“清代對傳統文化是毀滅性的打擊,乾隆自我感覺是盛世,典型‘自戀狂’,感覺自己是最偉大、最清明的君王”,“通過這種角度,來打扮自己,很多都是粉飾太平的文化工程,《石渠寶笈》也是如此,是作為‘國家工程’來做,有很多漏洞?!?br/>
趙琰哲認為,作為滿族皇帝,乾隆對倪瓚的偏愛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漢文化修養,也是主動向漢族文人審美趣味靠近的一種方式。臺北故宮一套《歷代畫幅集冊》中,藏有一張宋代人物畫,畫面中,一位儒生坐在榻上,身邊童子正在沏茶,榻后立著一面屏風,屏風上掛著一幅畫,畫的正是儒生本人。根據這幅畫的布局,乾隆命宮廷畫師丁觀鵬畫了5幅形態和布局一模一樣的畫作,取名“是一是二圖”(今又稱《弘歷鑒古圖》)。畫中乾隆身著漢人服飾,坐在榻上賞鑒皇家收藏的各種器物,身后的屏風上,懸掛著一幅與榻上乾隆一樣容貌的畫像。畫面乾隆題字:“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睆倪@樣的畫面也可一窺乾隆的哲學思想和治國理念。
《石渠寶笈》收錄并被列為“上等”的《十八學士圖》,乾隆評論“莫若宋徽宗此卷為藝林之最珍”,甚至強調“而予以此卷為最可議”。在陳韻如看來,乾隆所謂的可議,“并不在討論畫作的真偽,在乎的是十八學士事件的政治意涵”。作為君王,一切從政治出發,鑒賞也為政治服務?!皥D畫者,成教化,助人倫,乾隆對于藝術的認識,又回歸到傳統儒家思想”。
陳韻如表示,乾隆借對徽宗畫藝的評論,“意圖凸顯自己對內容意義的掌握更勝過宋徽宗”。他曾在宋徽宗《枇杷山鳥圖》上題詩,內中兩句為:“宣和工位置,何事失東京?!痹谫潛P徽宗繪畫成就的同時,不忘批評徽宗,“議論其失敗的帝王身份”。
尹吉男也表示了他的疑惑,“到底乾隆是希望宋徽宗畫得好還是畫得不好?如果畫得好,他有一位古代對手;畫得不好的話,又缺乏對話基礎,但他有另一條政治的對話線索”,——所以乾隆才會在徽宗《枇杷山鳥圖》上題寫“宣和工位置,何事失東京”。
曾君認為“內圣外王”是分析乾隆藝術鑒賞活動最好的總結和指導思想,一方面是對正統文化的扶持,追求儒家傳統,一心要做一個圣明的君王,“內心非常推崇儒家文化,是正統文化的領導者,完全融入到文化里,而不是異族的統治者”。他對《蘭亭序》的推崇,對董其昌“畫禪室”觀念的推崇,對倪瓚等文人畫家的推崇,都能表現這一點。
在市場上,《石渠寶笈》是一劑創造天價的興奮劑。據中國嘉德古代書畫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自公司成立以來,迄今為止,經手的著錄于《石渠寶笈》的作品達一百多件,其中多件再次被“收回宮內”。成交作品大多價格不菲,比如2010年11月中國嘉德上拍的董其昌行書葉向高撰《龍神感應記》手卷,以4480 萬元成交,此卷2008年11月在中國嘉德估價850萬至1000萬元,未能拍出。2010年,中國嘉德春拍宋人《瑞應圖》手卷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最終成交價為5824萬元。
時至今日,但凡在市場出現《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就連乾隆本人的作品,大多以天價成交。2010年,乾隆1750年作《御筆漢柏圖》以8736萬元成交。而2014年,他的《白塔山記》以1.16億元成交,被評為“史上最貴游記”。
石建邦告訴Art289記者,對乾隆和《石渠寶笈》著錄的盲從,導致目前爆發戶盲目追逐《石渠寶笈》著錄作品?!爸袊耐鯔嗨枷敫畹俟?,乾隆自認為是開明皇帝,仍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沒有西方現代意識。在歐洲,已經開始人文主義的思想,開始出現近代博物館,分享皇家收藏,乾隆皇帝仍是將天下收藏視為自己的私人收藏,將其作為個人財富,亂涂亂畫亂題跋?!?br/>
時至今日,民眾對于乾隆皇帝書畫品位的了解,無不來源于各種肥皂劇和坊間傳聞、戲說、野史。對乾隆在《石渠寶笈》中的眼光也頗多質疑,而受過去對封建帝王批判態度的影響,甚至沒怎么正視過這批深藏宮中的國寶。
在北京故宮,珍藏了乾隆11歲時臨摹顏真卿多寶塔碑帖的一頁書法“作業”。書法是他的必修課,每天臨摹一頁。從年幼開始,乾隆就從研習顏真卿大楷開始,后對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等歷代書法名家均有系統臨摹,現存乾隆書法作品達萬件之多,堪稱歷代帝王之最。
美術史論家傅申表示,乾隆一生寫了4.2萬首詩歌,平均每年創作近七百首,詩的總量與《全唐詩》相等,每12年編制一冊“御制詩集”,卻被后人說成“打油詩”?!暗撬姴琶艚?,出口成章,很多典故連他親近的大臣都不明白,典故一多,就不容易被了解?!备瞪暾f。
傅申回憶了多年前的一件事,當時他到香港拜訪饒宗頤,正在研究乾隆的傅申甚至不好意思告訴饒宗頤他在研究乾隆作品,“怕他罵”?!斑€在臺北故宮時,受到很多前輩影響,批評乾隆‘字是面條字,詩像打油詩,破壞很多畫面’,對他并不尊敬?!别堊陬U告訴傅申:“乾隆深不可測?!?br/>
傅申表示,清代皇家的教育是很齊備的,訓練未來的繼承人文武雙全,乾隆做皇帝前已是青年才俊,不像他父親和祖父。他相信,現在有了故宮學,對乾隆的研究非常熱門,“我越來越佩服他,對他的評價越來越高,可是也恨他,很多時候被他搞得暈頭轉向,研究不完,他責任是皇帝,鑒藏只是一部分,留下四萬多首詩,將來肯定會有‘乾隆學’?!备瞪陮⑶”茸鳌肮蕦m博物院奠基人”,“他才是故宮博物院的創辦院長,很多畫和器物都是他收集來的?!?br/>
曾君表示,在藝術和文化上,乾隆是有大作為的,首先是保護、鑒藏傳統繪畫,學界共識,清宮文物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堪稱北宋后皇家收藏最高峰,“集古今大成”。美學上來說,每個人有差異,藝術不是唯進步論,藝術是不斷豐富的,不存在進步或倒退,乾隆時期,宮廷內吸納西洋畫師,與乾隆趣味相雜糅,創造了新的宮廷畫風格,“雖然與傳統文人畫相距甚遠,但豐富了中國繪畫藝術,使得中國繪畫產生了一種新的藝術風格?!?br/>
“乾隆具有深厚的修養,能寫能畫,從留存至今的畫作來看,水平不是特別高,但作為一個有修養、有抱負的君王,對書畫有這樣的造詣,做了這么多保護方面的工作,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痹盅a充:“他的標準,不能以梁清標、安歧這樣專業收藏家的標準來要求,他不是一個職業收藏家和藝術家,他首先是一個君王?!?br/>
乾隆年間張照等人編撰的《石渠寶笈》,被視為當代最主要的書畫收藏參考典籍之一,盧素芬表示,后世的訂誤、辨偽依然不能抹殺《石渠寶笈》的重要性,“其豐富的內容對收藏史、藝術史、宮廷史的研究都很有價值?!彼J為,這部成書于18世紀的宏偉巨著,幾乎具備了當今博物館電子數據庫的規模,是博物館學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石渠寶笈》
清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全書分初編、續編和三編,分三次編撰,分別成書于乾隆十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慶二十一年,歷時74年。
《石渠寶笈》著錄清廷內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等共9類,總數255冊,收錄藏品萬件之多,其中晉、唐、宋、元書畫2000件,明代書畫2000件,被譽為“為2000年的中國宮廷書法繪畫收藏畫上了一個句號”,成為今天探尋、研究清宮書畫舊藏的最重要依據。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