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學者:中國文化走出去仍在起步階段 應先做好市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6-04
    最近,一條“中國作家在紐約書展遇冷”的消息在網上引發廣泛爭論,消息稱,“中國多位當紅作家在紐約書展上的簽贈活動門可羅雀”,隨后,有人辟謠,稱“紐約書展前三天是專業場,來人都是專業出版人士,并非公眾日,因此造成誤解”。
      關于文化走出去,近年來國內的推動力量頗大,也越來越受重視,但同時,關于如何才能走出去的爭論也很多。著名文化學者、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明說,“我們的文化走出去現在仍舊在起步階段,對于外部市場的不了解,他們的運作機制的陌生,至少在文字出版物方面表現得仍舊比較明顯,因此,怎么樣先把市場做好,這是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關鍵問題”。
      出版物的
      尷尬時刻
      文化走出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文字出版物尤其如是,如何讓一個對中國文化并不了解,對中國生活也沒有切身體驗的人接受中國的文化產品,本身就是一件頗費考量的難題。
      張曉明說,“確實有一些現實的問題,比如語言障礙的問題,比如如何推廣的問題。而且在文化交流中,出版物是最難的。相對來說,圖像化的產品,比如電影,理解的折扣會低一點,而音樂美術這樣的作品,甚至異域的風格可能更能吸引人們去了解和欣賞。文字則不同,它的意義都是通過文字來表達的,而文字本身,因為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可能會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和障礙”。
      而事實上,大多時候,向外推廣的出版物,卻恰恰有很多是具有濃厚地域色彩的,張曉明說,“比如歷史、文化的內容,都帶有地域特征,甚至在中國都是地域性的,怎么讓外國人理解乃至喜歡,就要花大量的心思。文學亦如此,比如劉震云的作品,盡管他的寫作手法受到西方一些流派的影響,但他的作品中所描述的對象仍是中國的事情,有些中國人都未必理解,更不用說外國人了”。
      翻譯成為第一道關卡,如何翻譯,找誰翻譯意味著第一道選擇是否更有利于文化的輸出,張曉明說,“是由國內的出版機構來做呢?還是找國外的出版機構來做?哪一個更有利于作品的推廣?同時,是否能夠引起國外那些評論機構、推廣平臺的關注,這是更關鍵的問題。書籍的營銷,并不是說你拿一本書,告訴人家這是本好書,人家就愿意買,不是這樣的。沒有評論、事件等營銷策略的影響,很難成為一本暢銷書。所以,首先要有在國外市場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公信力的出版機構來選擇書籍,其次需要有影響力的書評人撰寫評論,進行推廣,才能夠讓別人有購買的欲望?!?br/>  先做好市場基礎
      文化輸出也好,文化影響力也好,最終都要依靠市場來實現,都要從市場中獲得收獲,因此,如何做好市場,本來也是文化輸出的第一要事。
      但是顯然,對于外部市場的開發,直到今天,依舊還遠遠沒有實現。張曉明說“不懂市場,至少在書刊的出版中如此,一般性的大眾讀物,基本上很難在外部市場上得到關注?!?br/>  許許多多的出版機構都在宣稱開發全球市場,但是究竟如何開發,效果怎樣,卻很難驗證。張曉明說,“中國是后發型國家,我們的文化、學術,在過去許多年里都是以引進和翻譯外部作品為主?,F在我們發展起來了,開始想要走出去,西方世界也對中國有了了解的興趣,這個大趨勢是有利的?!?br/>  但是走出去需要策略和方法,并非想走出去就能夠走出去,張曉明說,“中西市場不同,如果我們既不了解他們的市場機制,也不了解他們的評論界究竟是怎樣的,怎么可能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呢?比如說在知識界,許多人會看《紐約時報》的書評版,通過它了解最新的出版動向,了解出版物的狀況,如果我們連書評都沒有,就直接簽售,簽給誰呢?”
      做好市場,就要先了解市場,了解不同市場不同的運行方式,張曉明說,“先了解,然后按照這個方式和規則,自然就比較容易獲得認同。所以,政府要先把這個基礎的工作做好,它占所有工作的90%,是最重要的環節,最后的簽售,只占10%。如果把最后的10%當做全部,而將前面90%都忽略,怎么可能成功呢”?
      讓創作更加有力
      符合市場規則的運作方法,會讓文化產品獲得最大可能的接受度,而產品本身的質量,則影響著最終的影響力。
      問題在于,如何才能有更好的作品,并且讓它們在文化交流中獲得認可?張曉明說,“首先,作品的好壞是相對的,中國人覺得好的,外國人不一定認可,外國人覺得不行的,也未必真的不行,可能是不了解。不能把產品的問題簡單地歸結于管理方式的問題,當然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總體來說,就藝術創作而言,自由度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如何讓人了解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多數時候,做這些事情的都是漢學家,他們零散地在做,影響力當然不足。比較有規模的,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有一個翻譯中國古代經典的工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但是最終的效果寥寥,一般人甚至都不知道,我也是因為做研究,查資料才知道有這樣一個事情。為什么沒有產生應有的影響力,還是規劃不到位,第一,我們還處在發展階段,會做這些事的人比較少;第二,具體操作的人,不會做,最終花了冤枉錢”。
      在已有的經典之外,新作品的創作,則是批評比較多的領域,許多批評者認為,管理方式相對滯后等諸多原因,導致創作力不足。張曉明說,“我們在一些文化產品市場上競爭已經相對充分,另外一些產品市場的競爭則依舊還很不充分,可以說,我們的文化市場,是一個半開放的市場,而發達國家則基本上是完全開放的市場,半開放和完全開放的市場要銜接,自然會出現許多問題。比如說,一些本來并非一流的東西,因為它可能在半開放的市場中無法獲得競爭的空間,因此得到外部的認可。同時,另外一些一流的創作者,也因為半開放的市場,而使得創作力難以充分發揮。兩邊的市場不同,導致了兩邊的創作者產生錯位,我們應有的文化高度,釋放不出去,這是最大的可惜,也是最大的悲哀”。
      讓投入更加有效
      文化走出去,不僅僅是一個愿望,更需要切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走出國門,真正贏得世界的認可。
      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究竟要從哪里做起,才能讓文化的輸出變成文化的影響力呢?張曉明說,“首先,要有國際化視野,認真打開市場,讓國內的文化產品市場獲得充分的競爭,同時要認真研究外部市場的規則、運行方式。不要只顧走出去,結果對外部市場不了解,導致花冤枉錢。有些機構,本身根本不懂怎么在國外進行市場運作,把在國內這一套拿出去,以為能賣出產品,效果當然不行。甚至有的根本就沒有把國外市場當一回事,只是完成任務,或者把它當做獲得國家扶持的方法,沒誰真的去想怎么樣打開國外市場,只是去走一圈,做個形式,回來就成了資歷,就成了申請國家扶持資金的資本”。
      眾多的文化產品中,出版物尤其明顯,許多自產自銷、自娛自樂的走出去,變成了形式和作秀,并非秀給外部看,而是秀給自己人看。張曉明說,“應該去認真研究,究竟怎么才能真的走出去,怎么選書,怎么推廣,計劃是怎么做的,如何才能見效?!?br/>  市場的工作,本應該以市場的規則去做,而既然是市場運作,必然要有風險,沒有風險的運作,就絕非市場化的運作,也不可能真正獲得市場的效應,不可能形成最終的文化影響力。張曉明說,“如何解決文化輸出變成形式主義,變成獲取國家補助的渠道問題,釜底抽薪的辦法,還是要遵循市場的規則,減少國家花冤枉錢,減少操作者老是做一些面子工程的可能”。
      什么樣的做法才算是遵循市場規則的做法?張曉明說,“比如說盡可能地減少直接給錢,即便給錢,也要和文化機構本身的盈虧連在一起,和文化輸出的效果聯系在一起,進行事后獎勵,賣出去的多,市場效應好,影響力大,再去獎勵,做得不好,甚至只是做點兒面子工程,那就自己虧錢。再比如,是不是不要獎勵文化機構,而是獎勵作者、獎勵中介機構,那些做推廣的、做市場的機構平臺,哪怕是去國外承包一些書評版面,定期做一些推廣,效果至少也要比面子工程好吧?!?br/>  所以,把錢花到真正有用的地方,無疑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張曉明說,“獎勵在市場上,獎勵在市場的運作機制中,而不要獎勵在那些躺在國家身上賺舒心錢的文化機構上?!?br/>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