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臺州繡衣傳承教育基地揭牌 解決技藝斷代問題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6-01]
臺州5月28日電(見習記者 李津 通訊員 陳道平)5月28日,浙江臺州椒江區舉行“臺州繡衣博物館”開館暨“臺州繡衣傳承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卦O立了臺州繡衣非遺展區和非遺之家等活動區域,還專門開設了手工實踐室,為學生們提供動手制作和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場所,將學校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進行有機結合。
臺州繡衣起源于光緒三十二年,由椒江海門天主教孤兒院向女教徒傳授西方十字繡開始,經過幾代、幾十萬繡花女工近百年的創造和傳承,臺州繡衣工藝從原來的刁、包、繞發展到抽繡、拉繡、雕繡、鑲貼等200多種繡衣針法,逐步形成了圖案秀麗、花形多姿、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等獨特風格。
與杭繡、蘇繡、湘繡、粵繡四大名繡相比,臺州繡衣是以“雕平繡”為特色的,并獨創許多針法和刺繡工藝,同時具有一半的西方血統,國際上稱之為“東方瑰寶”。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臺州繡工達15萬人之多,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繡衣之鄉”,產品遠銷中國香港、澳門,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繡衣成了臺州稅收和創匯的支柱產業,僅臺州繡衣廠一家企業年產值達8000多萬元。同時,繡衣產品頻頻在國內國際獲得最高獎,并且成為饋贈外國元首的外交禮品,逐步成為“國際品牌”。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后,臺州繡衣業開始衰退,繡花工人退的退,改行的改行,出現了青黃不接的趨勢。由于企業融資困難,資金壓力大,包括臺州繡衣廠在內的老牌企業被迫關門。由此,臺州繡衣產業全面衰弱,從遍及臺州黃巖、溫嶺、三門、天臺等縣鄉鎮逐漸剩下以“椒北”為主。
如今,會繡衣的女子一年比一年少。30歲以下的姑娘,會繡花的幾乎沒有了。臺州繡衣即將面臨后繼無人、技藝失傳的絕境。
為了傳承和保護臺州繡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使臺州繡衣這一民間藝術煥發新生,臺州繡衣博物館通過開辦臺州繡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班,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解決臺州刺繡事業人員結構出現的斷代問題,使得臺州繡衣后繼有人,代代相傳。根據臺州繡衣最佳訓練時期的年齡特點,該傳承班面向臺州招收中小學生,目前首期共招收40多名小學生。
今天開館的臺州繡衣博物館面積達500平方米,由臺州繡衣基本概況、臺州繡衣歷史沿革、繡衣精品館、民間繡藏展示等幾個部分組成,收藏有上世紀50年代編印的《臺州繡法刺繡針法》,以及在國際《葡萄團花紋西服套裝》等孤品、精品,其中不少具有相當高的工藝技術價值和研究價值。該館為國內外廣大刺繡愛好者提供一個研究、交流、創作的平臺,同時也成為臺州城市文化面向廣大群眾的橋梁。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