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品遇上互聯網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4-06]
“從去年起,我在微信、陌陌上幫奶奶賣她自己創作的畫,一共賣了十幾張,總收益才2000元不到?!迸最I琦琦嘗試在網上賣畫,但堅持一年下來發現圍觀者眾、下手者少。記者調查發現,在“互聯網+”的風潮下,涉及藝術品在線拍賣的電商平臺越來越多,其中不少都拿到了風投。不過,業內專家則表示,真正的高端藝術品離網絡還很遠,網上流通性強的還是些消費品?!翱磮D和看實物還是兩回事,線上展示,線下組織體驗和購買更讓藏家放心”。
文、圖 廣州日報
記者郭曉昊
從去年開始,在微信上叫賣或拍賣藝術品成為一種潮流。有拍賣機構負責人表示,在微信拍賣平臺上做得比較好的,都是借用或依托原來的一些線下資源,再在網上進行宣傳和推廣,積累了相當多的粉絲。
業內專家表示,微信拍賣實際上是網絡拍賣的延伸,所以藝術品的上手問題和物流配送等問題依舊存在。市民黎女士表示,自己不時在朋友圈看到有畫商推薦自己代理的藝術家作品,標價卻很高,一幅過萬元?!澳切┧囆g家我都沒聽說過,賣的畫也難辨真假,他賣給我可能是這個價,賣給懂行的或者熟人就可能是另一個價,如果定價體系不統一,怎么能讓它保值增值呢?”行家熊先生認為,如果要做真正的藝術品,線上展示線下組織體驗和購買是最好??磮D和看真東西是兩回事。不看好線上做藝術品,線上適合做價值不會太高的藝術消費品。
還有拍賣業內人士認為,藝術品行業跟互聯網思維有相矛盾的地方。他表示,互聯網的核心在于減少交易的中間環節,提高效率,而購買真正頂級的藝術品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皹I內不少藝術品電商其實還在虧錢,要靠其他業務來填,光靠做個微信公眾號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
記者了解到,針對這些問題,國家標準委已正式立項《網絡拍賣規程》,旨在為網絡拍賣業確立國家標準,目前已進入報批階段,預計今年上半年會由國標委完成報批程序并公布,屆時網絡拍賣活動都可參照執行。
藝術品電商發力做社交
非標品,不能正常估值;是否正品眾說紛紜;保值增值前景難料;培育用戶難,客單價低……如今,帶著這些痛點的藝術品電商遇上了“互聯網+”的風口,會產生何種化學反應呢?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外藝術品電商的確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例如美國手工藝品電商Etsy4月1日宣布IPO。而藝術作品發現平臺Artsy近日也獲得了由私募基金Catterton領投的2500萬美元C輪融資。據報道,目前Artsy已經和超過80個國家的畫廊和美術館建立了合作,此輪融資將主要用于擴大規模(特別是進軍中國)。
國內近期也有數家藝術品電商對外宣稱獲得了千萬級的風投,并不斷嘗試跟更大的電商合作,整合國內的畫廊資源。他們的盈利模式主要對簽約藝術家收取年費,同時對每件作品抽取5%到30%不等的傭金,有的還跟銀行合作,推出了藝術金融產品,使買家更方便地進行分期付款操作。
在收藏愛好者日益年輕化的大背景下,還有一些機構希望另辟蹊徑,先在社交方面做出名堂,再考慮藝術消費品或原作的買賣。例如有一款APP主打移動涂鴉社區,專攻學生及兒童繪畫啟蒙領域,另一款手機應用則致力于“做永不落幕的線上展覽”。
書法愛好者陳先生表示,這些新的藝術類社交平臺并不著急要推多少幅作品,成交額要達到多少,而是希望不斷吸引更多人關注,聚集足夠的人氣后再做下一步轉型?!斑@其實是典型的互聯網企業的思維,如今它已被更廣泛地應用在傳統的藝術品市場中?!?br/>
案例
網上代奶奶賣畫
一年才賺2000元
“我的初衷其實就是想讓更多人了解奶奶的畫,順便也幫她賺點筆、墨等材料費?!睆V州女白領琦琦去年3月起開始在陌陌、微信等社交平臺上不定期地發布她奶奶創作的國畫,希望覓得知音和金主?!懊糠嫷膬r格也就在100元左右,遇到最‘土豪’的一位買家一次買了十幾張,賺了1000多元,一年下來總共才賺了不到2000元?!彼硎?,圍觀者眾、下手者少?!拔矣X得成交少主要不是價格問題,因為一幅畫賣不到100元真的很便宜了,隨便一件印刷品都可能比這貴,也許是自己的朋友圈并非國畫的受眾群,或許賣當代藝術品會好些,畢竟國畫還是中老年人更感興趣”。她同時坦言,雖然自己也會通過社交平臺購物,但這種交易模式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微商總體良莠不齊,把原本挺好的渠道給破壞了,很多人不信任?!?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