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NEA報告:數字時代下的傳統藝術活動“大蕭條”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1-21]
近日,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發布了三組研究報告,對藝術領域中從未探討過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將當前藝術發展趨勢及其對國家經濟的宏觀影響進行了深入調查。
芝加哥藝術學院
調查報告之一針對網絡時代的藝術發展趨勢展開,其結論指出,借助電子設備的便利性,美國人欣賞藝術的習慣亦發生了深刻變化。調查以爵士、古典音樂表演、戲劇、音樂劇、無音樂戲劇、芭蕾和美術館等七項傳統藝術活動為指標,其數據顯示,2012年,只有33.4%被調查人員實際參與到如上藝術活動之中,較之20年前(1992年)的41%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而2012年,近四分之三的觀眾(約167,000,000人)選擇借助電子設備、通過網絡欣賞藝術。
結果表明,數字化時代,傳統藝術活動遭遇“大蕭條”,尤其是2002年到2008年間,參觀人數呈現最大的下降趨勢。其中,美術館和畫廊尤甚,2002年到2012年間參觀人數下降了約58,000,000。
作為博物館方,可從此報告中得出啟示:開發相應的手機應用程序、支持設備以及“虛擬實境式參觀體驗”程序,以留住更多的參觀者。
73%的參與者認為參與文化活動的主要動機,是出于和家人朋友的社交需求。另外,還有22%的受訪者表示:缺乏文化活動的參與度,是因為無人陪伴。文章作者認為,應該鼓勵獨自參觀,這應該成為個人生活的一大樂趣。但就美國現狀來看,情況不會有顯著的變化。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報告中對阻礙文化參與的障礙分析:首先,中產階級的藝術文化參與度高于工薪階級。作者認為,導致工薪階級缺少文化參與度的原因并不是他們對此類活動缺乏興趣,而是根深蒂固的階級興趣劃分;其次,工薪階級的個人工作時間相對不規律。比如一個按班輪換的工人,是不可能在雙休日的下午5點前,抽出空閑參與藝術文化活動的。作者認為,不該輕視因階級的分化而導致的文化參與度不同。
但報告表明:“藝術是精英的藝術”這一觀點仍然根深蒂固。而且法國當代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觀點是:以社會階級身份為準則,區分各階級的娛樂活動。當然,更多人還是希望藝術面前,人人平等。從大方面來說,情況反而變得更加糟糕。隨著近年來國家經濟的崩潰,一些反社會的親平民黨的政治家,在全世界范圍內發表言論攻擊:藝術是無關緊要的奢侈品。只有1%的人享受,卻要99%的人買單。
薩克拉門托蜜蜂報(The Sacramento Bee)對NEA(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主席Jane Chu進行了郵件采訪,針對其調查結果,Chu指出,文化產品的提供者應該更加貼近社會,藝術團體應對公眾更加開放,以獲得更多的贊助。
面對NEA的調查結果及其分析,藝術團體亦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一方面,部分藝術團體決定接納信息化的潮流,增強其在網絡時代的存在感,如薩克拉門托的克羅克藝術博物館(Crocker Art Museum)也是美國第一個藝術博物館便采取了更新網站、發展社交媒體功能等方式以爭取在數字化時代實現轉型,站穩腳跟。然而,也有藝術團體對調查結果持一定的懷疑態度。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達維中心(Mondavi Center)的執行董事Don Roth認為,觀眾轉向使用電子設備欣賞藝術并非根本性變化,“我不確定觀眾的行為偏好改變如此之大,人們仍舊會進行現場參觀,即使他們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彼岢?,“在過去,當錄音機和電視興起的時候,即使有豐富的Yo-Yo Ma或者Chris Thile的音像和視頻內容,這并不影響他們門票的銷量?!?br/>
科技進步深刻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和心理,之于藝術欣賞亦不例外。傳統的藝術發展模式應當對時代的變遷作出積極的回應。然而,當人們對親臨現場參與藝術活動的熱情日漸消減之時,NEA的另一調查報告顯示,藝術或者說創意經濟的發展對美國GDP貢獻了重要力量,堪稱美國經濟的發電機。
NEA和美國商務部合作進行了數據統計和分析,結果顯示,2012年,藝術和文化產出為美國GDP貢獻了6980億美元,大大超越了傳統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生產總值。美國GDP中有4.32%(698億美元,2012年)的貢獻要歸功于藝術行業。它包括:電影電視行業,以及廣告業。與其他重要行業相比,就可以知道藝術行業對美國經濟的卓越貢獻。
從國際貿易的角度來看,美國當年整體貿易額呈現貿易逆差,而文化產品門類為貿易順差。2012年,建筑業產值超1000億美元,交通和倉儲業產值4641億美元。但這些都低于藝術行業的產值(5867億美元)。當年的藝術行業貿易盈利達到250億美元。簡單來說,這意味著美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大于進口。這在美國經濟上是不多見的。同年,美國的貿易赤字達5404億美元。自經濟萎縮以來,這個數字一直在擴大。不斷擴大的財政赤字,也是導致事業率上升的直接因素。
同時,創意經濟的發展亦提供了相當的工作機會。全美的藝術行業從業人員達到470萬人。因此,藝術行業需求的增長帶動了其他相關行業盈利的增長。報告顯示,“對藝術文化行業的需求,其投入與產出的比例為:1:1.69?!绷硗?,藝術行業每新增100個崗位,而其他產業平均才新增62個崗位。視覺藝術行業在經濟貢獻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在藝術品上投資,投入與產值比為:1:1.98;博物館方面,則達到了1:1.76。就提供就業崗位而言,藝術行業每新增1個崗位(包括藝術管理軟件行業),將帶動全行業額外增加3.5個崗位。其中,每1位職業藝術家的產生,將格外提供平均2.9個工作崗位。
以加州為例,加州藝術委員會(California Arts Council)總監Craig Watson指出,根據當地的分析報告Otis Report的調查結果,創意經濟為加州本地生產總值貢獻了近8%,且“加州十分之一的工作和創意經濟相關?!笨梢?,藝術不僅僅關乎個人的品味和想象,它同樣可以在信息化的時代以“生產力”的形式帶動宏觀經濟的迅速發展。
毫無疑問,在世界范圍內,民眾對視覺藝術展覽及活動參與度的下降,不單單是關乎藝術審美的問題。各國應引起重視并且多方考慮,采取積極措施扭轉現狀,而不是任由公眾對藝術的參與度持續走下滑路。我們不難從兩項調查結論中找出模糊的相關性,科技、經濟和藝術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見一斑。而更為深層的問題可能在于,面對更為復雜而多變的社會環境,藝術如何定位并證明其存在的價值。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