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2014秋拍的徹底落幕,藝術品市場在整體上呈現平穩調整的態勢。今年以來,青年藝術家占據拍賣市場交易額放量增長的趨勢日漸明顯,年輕藝術家的出鏡率普遍提高。據不完全統計,在2014年之前,已有10多位“80后”乃至“90后”藝術家的單件作品成交價突破百萬元大關,似乎為年輕藝術家在二級市場的升值潛力打開了想像空間。
在一級市場,不久前閉幕的各大博覽會也主打“年輕牌”,年輕藝術家不僅在作品數量上與市場主力藝術家平分秋色,很多畫廊也以主題展、個展等方式大力推介。多名權威業內人士分析,優秀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爭奪將在未來愈演愈烈,在市場的推動下,青年藝術家從“幕后”走向臺前的速度將更加快速。2015年的藝術市場,青年藝術家作品很可能在整個藝術市場沖擊原有的作品價格秩序,以往很便宜就能買到一幅不錯的年輕畫家作品的情形將不復存在。然而,也有人認為,青年藝術家創作原本是相對保持“學術純凈”的,現在因為市場的進一步滲透,年輕藝術家面對市場時,是否還能保持原有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值得懷疑。市場對于青年藝術家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幾年以后才能得知。
獲投資與消費雙重青睞
青年藝術家作品在市場中的異軍突起,要得益于中國藝術品市場兩極分化的趨勢。盡管中國藝術品市場仍然被認為在“調整”中,但高端藝術品的價格動輒數千萬元,令一般藏家望而卻步,且數量有限,供給日益緊張。由于藝術品市場的火爆,還導致換手率較高,市場上的熟面孔較多,這種局面在去年秋拍時已經初露端倪,市場亟需輸入新鮮血液。以中國嘉德2014年春拍為例,除了以穩扎穩打的“紅色經典”作品壓場之外,還推出“新水墨”專場等打破常規的做法。香港蘇富比春拍,也將“80后”藝術家作為重點推廣對象??梢灶A見,拍賣行對市場的挖掘以及板塊輪動效應產生的需求,將加快年輕藝術家作品進入二級市場的腳步。
面對二級市場對青年藝術家日趨看好的發展趨勢,以畫廊和博覽會為主體的一級市場則更是青年藝術家的“主戰場”。從一級市場角度來看,與已搶灘登陸香港地區的高古軒等國際畫廊業巨頭相比,本土畫廊的優勢顯然在于年輕藝術家的資源,因此培養明日藝術之星成為內地畫廊的生存之道,一批主推年輕藝術家的畫廊,如站臺中國、星空間、楊畫廊等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藏家群體。
藝術消費熱潮的啟動,也是青年藝術家作品快速走向市場的推手之一。相對以往,2014年的藝術市場對5萬元以下價格區間的需求大幅增長,連續舉辦三屆的大學生藝術博覽會作品成交率達76%,幾大藝術電商也都將主要目標鎖定在年輕藝術家作品上。符合這一價位區間的年輕藝術家作品受到一級市場消費者的廣泛青睞。有部分中小拍賣行甚至已經放棄大部分形同雞肋的拍賣業務,開始推廣銷售青年藝術家作品。
發現與見證歷史的樂趣
多名參加青年藝術家專場的藏家對記者表示,比起大拍夜場里“大腕”們的作品,收藏青年藝術家作品除了直接的投資回報,還能帶來兩個額外收益。其中之一是發現的樂趣,在年輕藝術家受到廣泛關注之前率先發現其成長潛力,使自己的藝術鑒賞眼光得到驗證,為很多大藏家所津津樂道。這也是為什么國際上一些定位于推廣中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博覽會,常常會吸引頂級藏家專程前往發掘新人,充實自己的收藏。其二是參與創造歷史的樂趣,特別是對新入場的藏家而言,建立有歷史價值的系統收藏的機會已經不多,而年輕藝術家及作品最能體現時代感,意味著有載入藝術史下一頁的可能性,藏家有可能獲得重要代表作品,因此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收藏或投資充滿機遇。
然而,這種事后分析的方法忽視了在年輕藝術家群體中近乎殘酷的淘汰率。購買年輕藝術家作品好比“天使投資”,不僅考驗眼光,還要充分考慮投資風險。其中最大的風險莫過于藝術家藝術生涯的中斷,也就是說藝術家突然退市,其作品完全喪失了流通性和經濟價值。如果將藝術家的藝術生涯粗略分為萌芽期、成長期、高速增長期、成熟期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面臨的風險和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不同的。曾以低價大量買進張曉剛、周春芽作品的臺灣地區畫商林明哲就表示過,他當年收藏過的大陸年輕學子作品非常多,但其中一多半都在畢業10年內放棄了美術創作。而這樣的收藏,除了留做自己欣賞或送朋友,幾乎無投資價值。
投資價值得由未來“埋單”
“青年100”活動的創始人趙力曾對記者表示,青年藝術家作品的展事是最不好操作的一件事,因為做得無論好與壞,事實上都是由“未來”來埋單的。藝術品的市場價值與學術價值雖然并非正相關,但市場價值以學術價值為基礎,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向理性發展,學術價值成為一條重要線索。特別是對于年輕藝術家而言,往往是那些既繼承藝術傳統,又具有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特語言的藝術家,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保利拍賣執行董事趙旭對記者表示,對于把購買青年藝術家作品當做投資的藏家而言,最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在市場表現上成功的當代藝術家,都有幾十年社會經驗的沉淀,而這些沉淀又和時代發展密切相關,他們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參與中國社會的啟蒙,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開放,他們作品的學術價值是幾十年藝術探索和社會參與的結果。但是今天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鮮有這樣的時代厚度,即便是在藝術本身的探索上大多數也明顯單薄,他們的作品未必經得住市場的多番淘汰。
大學生藝術網總經理劉穎對于青年藝術家市場則有另一番看法:今天市場上存在的大多數青年藝術家都擁有專業的學院背景,他們從畢業到獨立經營自己的工作室皆不過十年時間,和他們的前輩相比,他們的當代藝術創作脫離了野生的狀態,更沒有沉重的時代背景,他們汲取當代藝術的知識是通過學院和這些前輩身上的成功經驗,而自己的人生和藝術道路才剛剛展開。對比以往藝術教育體制出來的藝術家作品,他們想象力更加無限制,融合東西方藝術理念的能力往往“青出于藍”,因此,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收藏,是值得藏家大膽投資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