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新常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1-06]
綜觀2014年中國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有這樣兩個視角不能忽視:一個是“反四風”。在此背景下,整個演出市場呈現出了某種程度的低迷甚至是蕭條,雖然目前我們還無法得到2014年演出產業的相關數據,但民營演出商的長吁短嘆和舞臺演出制作公司倒閉60%以上的實情,已經使得演出市場蕭條成為業內人士共識。在藝術品市場,且不說畫廊市場的持續低迷,即便從上億元雞缸杯炒作的“陽謀”到拍賣市場的調整來看,整個市場的復蘇還需要2至3年時間。對此,業內人士的分析進一步表明,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對于未來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非常重要。開年之初,人民日報一篇《領導干部不要到藝術家的盤子里搶肉吃》的評論,以樸實的大白話從一個側面進一步告誡尋租的權力要遠離文化市場。
第二個視角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眾所周知,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從來都和經濟發展保持密切聯系,無論是上世紀2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給美國文化產業帶來的消極影響,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經濟領域的“感冒”從來都會引起文化經濟領域的“噴嚏”,這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滑坡,眼下文化市場出現某種程度的滑坡現象是在整個國家戰略主動調整的背景下出現的,是可控的??焖僭鲩L多年的文化產業也需要“歇一歇”,比如說,2014年電影市場票房雖然近300億元,電影銀幕達到2.36萬塊,但缺乏投入與產出效益的分析,亮麗的數字有何意義?
上述例子和分析,并不是要唱衰文化產業,恰恰相反,2014年的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呈現出一種不確定性的新常態或新常態的端倪,這表明2014年中國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正處在質變的前夜。誠然,將文學表達詞語“前夜”作為產業經濟發展狀況的描述顯得有點神經質,但它為我們描述2015年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可能發生的嬗變提供了一種思辨的空間和分析問題的邏輯起點。因為被媒體稱為“改革元年”的2014年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個具有標桿性的年份——十八大以來政策紅利正在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推動著整個中國包括文化產業進入新的發展軌道和演變邏輯。這種軌道和邏輯簡言之就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再是一種文本修辭而會有新的突破;文化產品的生產不再唯資本馬首是瞻而更符合藝術生產的規律;文化產業發展更符合經濟和文化的雙重要求;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會有更多的實績等。
這既是我們對2015的期許和向往,也是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對2015的展望與凝視。
適應新常態:
找尋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性增長動力機制
作為一種經濟形態,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是一種血脈相依的關系,但從其發生、發展的機理來看,因文化本體價值規律的作用,文化產業發展又有某種程度的延后性。因此,從時間角度看,2015年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第二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
2014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話時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币簿褪钦f,我國經濟發展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的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節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而文化產業就是新的增長點之一。
為此,需要我們進一步認識的是,近些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基本保持在15%以上,2013年占GDP比重已達3.77%。如此快速增長,固然有中國文化產業起點低、基數小的原因,特別是在諸多利好政策推動下,文化產業的發展迎來一個爆發期。至于2015年或今后一段時期,我們仍可樂觀地認為,文化產業總體增長完全可能繼續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長率,特別是2014年,無論是在中央和國務院層面還是部委層面,文化產業政策均密集出臺,這都為2015年文化產業新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發展的速度不會一直在高位上運行,因為中國經濟整體活力難以提供基本面的支撐。
因此,我們必須冷靜地看到,近些年來,地方文化產業園區空心化、主題公園虧損倒閉等問題不絕于報端,特別是以文化產業之名行跑馬圈地搞房地產開發給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帶來的隱性破壞等,均為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埋下了“腎虛”的病灶,值得警惕。面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文化產業如何找尋和明確其內生性增長動力機制顯然是個關鍵。因此,通過創新驅動,實現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轉型升級,提高投資收益率,不僅是文化產業自身
展的內在需要,也是創造有效需求、引導文化消費、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的必然選擇。
宏大敘事:諸多國家重大戰略為文化產業發展新常態提供了背景支撐
從新型城鎮化戰略到“一路一帶”,從長江經濟帶到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一系列影響中國經濟布局的國家戰略為文化產業發展進入新常態提供了宏大的敘事背景。
十八大以來,本著對內和對外雙向開放的戰略,黨中央提出和強化了一系列新的發展戰略,包括新型城鎮化戰略、“一路一帶”、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不僅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也為2015年區域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提供了想象和實踐的空間以及新的重要支點,對此,無論是政府還是文化企業要有充分體認和感悟。
以長江經濟帶為例,東起長三角地區、西至云貴高原,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11個?。ㄊ校?,包括中國農業、工業、商業、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等方面最發達的地區,也連接著中國十分貧困的地區。正如李克強總理指出的,建設長江經濟帶,對于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打破行政壁壘、地區分割,實現“產業接起來、要素流起來、市場通起來”,不只是經濟領域也是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應有之義。有鑒于此,為了更好地推進區域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我們有必要重申和強調這樣的觀點:對于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和廣闊國土空間的國家,應在國家戰略的層面上對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進行硬性約束,從而根據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生產要素聚集程度的不同,結合十八大以來所提出的一系列國家戰略,建立起符合我國東、中、西差序化發展現實的層級化文化產業布局。這將是2015年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只有在空間布局清晰的背景下,文化產業園區的3.0版的生成與發展才能找到更清晰的定位,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從調整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繁榮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動力,特別是基于互聯網的現代服務業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網絡信息服務業、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催生新的增長點。因此,借力文化與科技融合以及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潮流,推動整個文化產業升級轉型,也是文化產業能否在2015年進入新常態的關鍵。
與此同時,“一路一帶”作為中國大外交戰略的新支點,為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新的通道和載體,同樣需要我們深入體認和思考?!耙宦芬粠А敝傅氖恰?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用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的話說,兩大倡議是要以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特別是加快向西開放為契機,為自古以來的絲綢之路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與各國一道,為亞洲的整體振興插上兩只強勁的翅膀。
承前啟后:
文化產業理論研究需要新常態
經過10余年的高速發展,特別是文化產業被確立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這不僅為完成“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任務賦予了新內涵,也為“十二五”規劃的總結提出了新要求。
有意味的是,在2014年末,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和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優秀論文揭曉。這是我國文化產業研究領域首次舉辦的專業性評獎,以2009年至2013年期間的400多篇論文為評選對象,依據政策推動程度、產業發展指導程度、學術創新程度、論證完備程度、選題難易程度五個指標,在初選82篇論文基礎上評選出20篇獲獎論文。通過這次評選,我們發現,這些獲獎論文以及沒有獲獎的論文見證了5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展示了5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理論成果,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實踐。
由此,我們認為,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三五”規劃啟動之年,不管是文化產業理論研究還是文化產業規劃研究也需要一種“新常態”——新思維、新視角、新范式。
正是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能不冷靜地指出,近年來的文化產業理論研究還缺乏原創性,鮮有創建性的理論觀點和理論范式,特別是在文化產業規劃研究和規劃文本設計方面,從概念到概念抑或概念大于形象,缺乏實踐操作性,缺少市場調查,缺少規劃設計理念的積弊,造成了規劃文本不接地氣、規劃項目不能落地的后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
更有甚者,把規劃當成生意而不是研究,把學術演講當成廣告而不作思想傳播,可謂謬種流傳,貽害了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正如文化部部長助理劉玉珠在首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優秀論文揭曉座談會上所強調的,如果理論沒有和實踐相結合,這是一種盲目的理論;如果理論和實踐相脫節,這種理論研究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取勢借力,一系列國家戰略為2015文化產業提供了可期待的發展前景和轉型升級的路徑;蹄疾步穩,互聯網經濟浪潮為跨界融合的新型文化業態的生成與壯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且行且珍惜,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新常態。
讓我們共同期待2015文化產業的新常態。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