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應警惕金融進入藝術品產業鏈的風險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12-15
    金融業已經在中國藝術品產業鏈的發展中發揮出巨大的推動作用,不過,由于國內市場成熟度有限,其中的系統性風險和局部性風險須同時防范。

      百雅軒與IDG(美國國際數據集團)合作失利是風險投資導致盲目擴張的典型案例。

      藝術機構百雅軒成立于2003年,迅速發展并具備很強的本土特色。在國內藝術品市場跌入谷底的2008年,百雅軒創新性地將“吳冠中2007年新作展”搬入北京798藝術區,為吳冠中出品的第一套限量絲網版畫在展場熱賣。此后,百雅軒還先后在上海、山東、山西、廣東等地舉辦不同形式的吳冠中藝術作品展。在中國藝術品成交價不斷刷新的2010年,百雅軒又將目標轉向“讓高雅藝術走進生活”,嘗試把高端、精英式的藝術品推向普通大眾。

      百雅軒的獨特優勢得到IDG的青睞。IDG資本一直在尋找有一定規模、未來又可能更完善的機構,因發現百雅軒在制度、規模、歷史等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于2011年與其共同打造面向世界的藝術資源整合運營平臺。同年底,IDG資本以6000萬元購入百雅軒20%股份,成為百雅軒的戰略投資者,讓百雅軒成為首家獲得境外主流風險投資公司青睞的文化藝術品機構。此舉不僅是本土畫廊經營方式的突破,也為本土畫廊的發展瓶頸打開了出口。

      然而僅一年后,百雅軒卻出現了資金缺口。去年4月,百雅軒大規??s編,關閉了上海畫廊和版畫院,把798畫廊改為庫房與銷售一體的店面,香港畫廊退出,關閉百雅軒具有標志性的美術館畫廊,只保留噴繪部門,其余所有部門整編為大市場部。有人猜測,是風險投資未看到預期回報而撤資,導致其資金鏈斷裂,甚至有人宣稱,百雅軒將于當月底關門。而此前,百雅軒負責人李大鈞表示,僅版畫和復制品收入就足以維持其運營。

      有分析人士稱,是“盲目擴張”造成了百雅軒經營入不敷出。百雅軒在IDG資本進入后并沒有在藏品和藏家方面做出重大舉措,而是盲目極速擴張。它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新建分支,運營耗資巨大,實際上有些畫廊并不盈利。有業內策展人士表示,企業發展僅靠資本是不夠的,還得靠自身業務的支撐。批評家高方認為,更多的資金并不代表更多的市場,畫廊需要長線資金投入以達到長遠效益,風險投資在國內一級市場是否可行,畫廊會不會因為資本的進入而衍生出新發展模式,仍是未知數。

      天津文交所的藝術品份額化亂局則是金融過度炒作的典型案例。

      藝術品份額交易是將藝術品等額拆分,通過交易所平臺公開上市交易,其方式和規則與上市股票相似,被形象地稱為“藝術品股票”,藝術品股票只需在網上開戶,網上交易,采取“T+0”模式交易,可以當天買賣,比一般股票更加靈活便捷,給藝術品投資提供了新的投資渠道,它意味著,普通投資者也可以參與動輒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藝術品投資。

      然而,天津文交所始創的“藝術品股票”上演了一幕驚險的過山車。2011年1月26日,天津文交所將天津畫家白庚延的《黃河咆嘯》和《燕塞秋》分別拆分為600萬份、500萬份,以每份1元的價格掛牌交易。低門檻讓投資者蜂擁而至,兩只股票申購資金超過2000萬元,中簽率分別為45.5%、47.1%,首日上市漲幅分別達103%、91%。至2月18日市值已達3900萬元、2990萬元,遠超出市場估價,天津文交所認定屬于異常波動,發布公告于2月21日臨時停牌。同年10月14日,曾經讓許多人一夜暴富的《黃河咆嘯》和《燕塞秋》分別跌至每份2.59元、2.24元,最高位時入市者財富縮水嚴重。隨后,來自山東、上海、安徽的投資者組成維權團隊提起上訴,他們投資虧損都超過八成。最終法院判決,認為天津文交所單方大幅度修改規定,為照顧投資者利益,且未按《合同法》等規定盡到足夠、應有的風險提示義務,導致交易秩序混亂、市場極度恐慌,應該對投資人的巨額損失負責。

      天津文交所“藝術品股票”引起的過度投機、交易失控事件,受到廣泛關注。

      由于文交所操作信息不透明,交易機制和風險不健全、過度投機等問題,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涉及文化藝術品交易、產權交易、大宗商品交易三類交易所,份額化交易是重點。決定中的“五不規定”恰好與藝術品股票的“等額拆分”“集中競價”“持續掛牌交易”“T+0實時交易”“人數未限”等特點針鋒相對。

      盡管上述事件不是資本與藝術品產業聯姻的普遍現象,也并非中國藝術品市場資本化的必然,但在整個藝術品市場尚不成熟的條件下,仍然為金融業介入中國藝術品產業鏈提出了風險警示。

      (本文節選自《中國文化金融評論》,李鎮西主編)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