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館召開“藝術與美術館建筑”論壇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11-05]
2014年11月4日, “藝術與美術館建筑”國際學術論壇在中國美術館召開。來自中國、德國、法國的數十位美術館建筑專家、美術館和藝術家代表參加了這次論壇,并同時展開專題講演和小組討論。
中國美術館和北京歌德學院聯合主辦的這次論壇,既是對歌德學院在中國舉辦的系列展覽《東西德建筑發展歷程(1949-1989)》的總結,也標志著中國美術館一段新篇章的開始?!八囆g與美術館建筑”探討的是藝術實踐與美術館建筑設計的關系,不同于其它實用建筑,美術館代表著性格鮮明、精氣神十足的一類“文化建筑”,只有充分理解藝術、藝術家和廣大觀眾的所需,一座美術館才是真正的設計杰作,只有融入當地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一座美術館才會成為一座城市的靈魂。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謝小凡對此次論壇召開的初衷進行了介紹,本次論壇是在中國美術館前任范館長和歌德學院院長安德斯先生今年2月一次會議上提出的,此次論壇初衷是在為我們即將建設的新國家美術館提供一個關于國內外一些成型的美術館經驗,為我們的新館建設做知識上、經驗上、理論上和學術上的準備。
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汪民安在研討會上就美術館與藝術品等問題上提出思考。藝術品在展示時所受到的重視與放入庫房后的對比,當藝術品撤展后其藝術價值如何體現,如何能使藝術品在不同的空間發生更大的價值值得我們思考。美術館越來越發展成為更加包容、開放的場所,美術館甚至逐漸代替了大學的某些功能,一些講座從大學移到藝術館,這是藝術館發展的趨勢。
策展人Ilka Ruby認為,建筑可以以其形式告訴大家內部與外部發生了什么。美術館是藝術品展示的場所,是政治、文化共同的體現。建筑作為公共空間可以進行多種形態、使用者混合的呈現,將不同文化、不同群體的人放到同一空間中,這將有利于整個社會的交流。
建筑策展人、設計師唐克揚自2011年以來負責中國美術館藝術與建筑中心的研究項目,作為美術館和展覽建筑專家擔任了多個重要項目的評委和學術顧問。唐克揚認為,美術館的籌建包括城市上下文、藝術、建筑設計、可行性四方面的考慮,中國美術館新館將建成一個更加包容的公共空間。
在建筑形象和建筑功能上,美術館的建筑功能更為重要。中國美術館新館將籌備更加完善的、系統化的管理,新的美術館功能將達到100多項。中國美術館新館將具備展覽、交流、活動、學習、思考等功能,將是一個更加具有開放性的場館。
藝術為美術館提供了內容,美術館反過來也啟示著藝術未來的方向。 9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與法國外長法比尤斯見證了在巴黎向法國讓•努維爾事務所與北京市建筑設計院聯合頒布中標新的中國國家美術館建筑設計項目中標通知書。前所未有的這一大型項目的開展既需要“硬件”也需要“軟件”,對于“中國氣象”和當代建筑學關系的探討,美術館建筑的哲學和歷史淵源將成為這次論壇的重中之重。
我們期待著這樣的對話能為國家重點項目獻計獻策,通過理性有序的學術探討,為未來的國家美術館工作先期修建一座集思廣益的課堂。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