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下午,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到中央美術學院宣布,范迪安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隨后,教育部官網也掛出了該條消息,“范迪安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不再擔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職務”。這是范迪安在中國美術館當館長近9年后,從“最高藝術殿堂”到“最高美術學府”的轉身。業界認為,以其在中國美術館館長任上的業績和社會影響,他的到來,有利于中央美術學院事業的發展。
京華時報記者易小燕
主張美術館專業化標準化
以公眾為中心辦館
2005年12月,范迪安出任中國美術館館長。上任不久,他就提出了“以公眾為中心”的辦館理念,他認為,“衡量美術館作用的根本尺度是公眾滿意度,要從公眾的審美要求出發”。為此,中國美術館加強了自主策劃力度,策劃了多種主題性大展、藝術家捐贈展、館藏作品專題展,中國美術館年均展覽超過100場;也有了春節賀歲大展、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等品牌。與此同時,公共教育活動的形式日益多樣,周末學術講座,堅持舉辦美術館學術講座,讓公眾了解美術發展的特征;兒童美術活動亦常年不斷。他曾說,“每年都有10多萬兒童直接受益”。
發起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
2006年,范迪安發起并成立了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擔任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主任。據美術館方面透露,目前委員會有包括全國各地的公立美術館和部分民營美術館團體會員72個,并且還開展了“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使大量藏品得以與公眾見面。他曾說,“相比艱苦創業起家的民營美術館,公立美術館擁有較好的條件,因此,公立美術館應該在專業化、標準化上多下功夫”。
此外,在國際和海外藝術交流方面,范迪安引進了多個來自世界著名藝術博物館的展覽,如2008年與德累斯頓美術館合作的“靈動的風景:穿越德意志藝術時空”以及“格哈德·里希特藝術展”。同時,美術館也策劃并推出了反映中國當代美術成果的展覽“走出去”。通過這些交流展,拓展了中國美術館的國際關系。
業界稱其回歸有利于央美
范迪安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助理、副院長,在美術教育領域也有比較充分的經驗。他于1998年發表的題為《美術學院——跨世紀的思考》一文中,曾提出,“要在實踐中探索一條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美術與美術教育的道路”。
上任央美院長前,范迪安還在忙著組織中國美術館的“丹青中國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五周年美術作品展”。昨天下午,記者致電范迪安,接通后,他稱正在開會。而此前就媒體提出的采訪要求,他均婉拒。他說,前往中央美術學院任職,深感任重道遠,“中央美術學院是一所具有光榮歷史和深厚學術傳統的學府,幾代人薪火相傳,美術名家和名師在創作、教學和研究上為中國美術發展做出了貢獻,我的就任只是事業的延續,當竭盡全力做好工作”。業界認為,以范迪安在中國美術館館長任上的業績和社會影響,他的到來有利于中央美術學院事業的發展。
范迪安簡歷
1955年生于福建,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助理、副院長。2005年12月至2014年9月任中國美術館館長?,F調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一職。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