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物到底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回歸?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8-01]
日前,國寶皿方罍(音同“雷”)器身和器蓋在湖南長沙“身首合一”。這個在異國他鄉流落了近百年的國寶文物,終于真正回到祖國懷抱。
這一事件再次撥動了國人的神經:中國流失海外的一、二級文物就有100多萬件,這些海外文物到底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回歸?其回家路又是否能夠“一路暢通”?
合力洽購的模式
談到海外文物回流,特別是這次皿方罍的回歸模式,業界普遍認為,這是由博物館聯合私人藏家合力洽購回國,可以說是中國海外文物回流的一種新模式。
2014年3月20日,湖南省博物館官網發布了這樣一條消息:“在湖南省公私單位和熱心人士的合力推動下,經佳士得與皿方罍當前所有者的積極溝通,買賣雙方于紐約時間3月19日圓滿達成協議,皿方罍即將回歸湖南,最終由湖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br/>
13年前,幾乎是在同一天,皿方罍器身在紐約佳士得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以924.6萬美元(含手續費約折合人民幣9000萬元)的天價成功拍賣,創下當時亞洲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13年后,皿方罍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里。作為一件重要拍品,它原定于紐約當地時間2014年3月20日再度亮相佳士得,并將以1000萬美元起拍。在獲悉皿方罍器身將被再次拍賣后,湖南省有關部門與國家文物部門及企事業單位通力合作,聯合民間藏家,在拍賣前以湖南收藏家群體的名義,向佳士得正式提出聯合洽購皿方罍。佳士得經與皿方罍當前所有者溝通后達成拍賣前的成功洽購。
這種洽購的方式不僅讓文物順利回歸,又避免了拍賣中漫天要價的損失,是文物回流的一種新模式。
入關問題難倒眾人
中國文物學會此前統計,考慮到戰爭掠奪以及盜墓交易,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精品達幾十萬件。這些流失的中國文物大多數散落民間。
一面是大量文物存于海外,另一面是大量的中國資金海外淘寶,這就使得很多收藏者在對的時間能夠遇到對的東西,最后攬得寶物歸。
然而文物藝術品海外回流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13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40周年秋季拍賣會上,海外回流的“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被廣東藏家鄭華星以約2.36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86億元)拍得,但直到現在,鄭華星仍舊為該佛像的巨額稅費大感頭疼。該尊佛像后來雖以“借展”名義入關,但因為沒有交稅,在國內待半年之后還得被“請出去”;除非交一筆超過半億的稅費,才能獲得在國內的“永久居住”。
對藝術品征收關稅及相關稅的制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存在。目前,藝術品和收藏品及古物同屬于關稅稅則中的“第二十一類”。根據其規定,國內藏家或者拍賣行,如果從海外購買、征集文物,入關時需要交6%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包括美國、英國、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以及新加坡,都采用藝術品零關稅。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陸地區征收藝術品關稅,等于是把文物藝術品向外推。從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看,也不應該人為地設置門檻。
不能僅靠民間力量
依法追討雖然是文物回歸的理想形式,但現實卻已成為國際難題。在此背景下,商業回購成了流失文物歸國的常見途徑。我國的海外流失文物數不勝數,這些文物背后往往附帶著國恥家仇,容易引發廣泛關注,如追討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一事。
這種回購必然導致兩個結果:一方面承認了對方對文物的所有權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推高了文物的價格,更加助長了文物走私的猖獗。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不止一次地表達了他的擔憂:“價格被炒上去,吃虧的是國家?!?br/>
因此,無論是追討還是回購,海外文物回歸之路都困難重重。這條路既然難走,單憑某個人或某個組織的努力遠遠不夠。對此,還是需要國家政府整合各方資源,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合力推動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歸。
針對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謝辰生認為,要區分清楚三個問題:一、過去的還是現在的;二、合法的還是非法的;三、珍貴的還是一般的。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么多,沒有必要全部回收回來。要有重點地收貴重的、珍貴的,而不能像撒網一樣回收,沒有這個必要,也沒有這個能力。他表示,盡管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外都有一批民間人士在關心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但是僅僅依靠民間力量,真正珍貴的文物還是很難回歸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