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是從何時起,美術界不見作品只見人:一方面是成批量的“名家”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則是換湯不換藥,美其名曰“精品”展覽上數年甚至于數十年一副面孔的作品。很多時候,作品未見其詳,卻首先耳聞了一位位被五彩泡沫包裹著冉冉升起的“名家”。作品水之又水,“名家”何其之多,真可謂泥石俱下。
前段時間,馮小剛的電影《私人定制》招來一頓猛笑,但是細細品味,這種笑卻讓人覺得干澀。電影里面所演繹的平凡人,總想找一個高的平臺體驗一把,即便知道是假的,但都想嘗試過把癮的刺激。今天有些畫家,又何嘗沒有這樣的心態?藉藉無名的想搞個展覽,有點名氣的想到美術館搞個展覽,名氣大的想出國搞個展覽。作品不重要,花個10天半月很快就能整一批出來,先亮個相再說,沒錢辦展覽怎么辦,有老板啊,你說哪種好賣我就給你畫哪種,咱“私人定制”一批總沒有問題。作品也不重要,開幕式最重要,更重要的是人多,你來100位,他請500位,我把美術館給你擠爆了。
重要的是什么?是要給自己來一場“私人定制”。而說來說去,最不重要的還是作品。
我們總在說這是一個消費的時代,消費時代的背后,似乎也在消磨著我們的意志。錢多固然是好,也總得拿到口袋里才是自己的。經濟快速發展,公益性文化設施的完善,各類美術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在提升了人們審美欣賞水平的同時,也促生了社會資源的多樣化。尤其是一二線城市,或是文化底蘊相對深厚的地區,人們對優秀的藝術作品的需求本身就大,這些需求則主要來源于私人民間資本的介入,一家藝術機構或是一個老板每年拿幾十萬甚至于幾百萬元購買藝術家的作品,在現如今早已司空見慣,藝術家的勞動應當受到尊重,其價值應當得到體現,但是這種尊重和體現應該是以藝術家堅持創作方向、追求作品質量,民間資本尊重藝術家作品為前提的“私人訂制”,而不應該本末倒置。我們身邊不缺少有見地、堅持作品質量的藝術家,但同樣也不缺少的是迎合市場的粗制濫造。有多少已經功成名就的藝術家,癡迷于民間資本和私人老板的資金漩渦中無法自拔,埋頭于為市場“私人定制”的作品,而放棄創作方向,放棄對精品力作的追求。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