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任何群團組織一樣,書協組織的存在也要以能夠發揮特定功能為前提,否則,那存在便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存在,沒有絲毫意義可言。書協組織的功能何在呢?簡言之,即在于“引領書法發展”??僧斚?,書協組織正彰顯著“去功能化”之走勢,既不可遏止,亦不可收拾,直令廣大書法愛好者為之扼腕長嘆!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大規模的更班換屆,某些書協組織開始被權術滲透,任“家長”的不少不再是書法領域里的高手,相反,他們的書法水平甚至低于一般愛好者。
正由于這些權術因素的滲透,書協組織原有的運行軌道發生逆轉,很大程度成為少數主席、副主席謀取個人好處的名利場;它不再以推動書法創作、加強理論建設、培育新苗扶植新人為己任,而以頻繁舉辦無意義展覽,頻繁編印低質量會刊、作品集和頻繁開展送春聯下鄉活動,吸引媒體關注,借機張揚自我;它不再處處按藝術家協會自身發展規律辦事,相反,把官場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帶進協會組織,拉幫結派,排斥異己,評審搞暗箱操作,宣傳搞通稿轟炸,“名”字當頭,唯利是圖……從此,書協組織便在不知不覺中步入“去功能化”的運行軌道。由此,一系列怪現象的發生也就不足為怪了。
怪現象之一:一次性收取長達五年之巨額會員費。作為書協組織會員,按年繳納一定會費自是情理中事,這是會員應盡的義務。但多數會員年收入都非常微薄,動輒就百元以上,實在有點強人所難。而五年會費一次繳,數額之巨更讓基層廣大會員無法承受。拿中國書協來說,會員8000余人,以每人500元計算,如能收齊的話,總數便在400萬元以上?,F在,我們要問的是:這巨額會費干什么去了?每年用了多少?會費是大家繳的,年底總該向他們作個開銷通報吧!可我們從未看到過這類通報。
怪現象之二:巨額收取下一級書協組織或其他單位辦展的冠名費。如果某個單位辦展以盈利為目的,那上一級或同級書協組織向它們收取一定冠名費自然無可非議??墒聦嵣?,有些明明是上一級書協組織主辦的展覽,由下一級書協組織承辦,主辦方什么事都不用做,依然還要從承辦方拿走20萬元到30萬元不等的活動經費,常常導致承辦方大量后期工作無法按最初設想完成,直令參展、參觀人員怨聲載道。
怪現象之三:從不退稿,還要收取投稿者的評審費。中國書協收取的國展評審費一般都在30—50元不等,以它們報道所稱投稿者超過40000人計算,匯總起來亦是一筆巨額款項。這筆款項說是評審費,但評審真的能用去這么多錢么?
怪現象之四:公開發文,副主席、常務理事、理事等席位可拿錢來買。這件事,十年前發生于某省書協組織,幸好被媒體曝光之后,沒有第二個書協組織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仿效之。明的沒了,但暗中卻不乏仿效者。有很多企業大腕書手,毛筆字寫得很一般,居然也紛紛當上了某級書協組織的理事或副主席。
怪現象之五:近年來的書協組織從副主席到主席團成員再到各大專業委員,竟然多如過江之鯽。近年換屆之后,中國書協的副主席席位猛增,專業委員的席位也猛增起來。如果“增多”是為了把有真才實學者盡可能多地網羅進去,還不乏積極意義,但事實上,用“增多”方式網羅進的人基本上都是慣于玩弄權術的書法票友。不久前,一書法大省的書協組織換屆,副主席席位竟由原來的六七位一下激增到十七位之多。
怪現象之六:有些書協組織頭兒數千元至萬元一平方尺的潤格,“日進斗金”,卻從不見納稅記錄和關于納稅情況的年度通報。有些書協組織頭兒,賣字的錢太多了,以致自我感到良心有愧,他便尋思捐出九牛一毛,再博個支持科教文體或社會福利事業的美名充作政治資本。
當下某些書協組織的“去功能化”可說已步入尾聲,但其在人們心目中的神圣感也已步入尾聲。毛萬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