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一篇謬論,題為《時代坐標系下的畫院》,我為什么稱之為謬論呢?首先是這個浪漫的標題,用時間(虛)概念來定義數學概念再定義機構名稱,解釋起來就是“某個時間多個地方的畫院”,足見中國文化報編輯水準之可憐。
該文所說的畫院,當然是指各省市的官方機構,因為他提到了財政投入。我原不曉得作者劉廷龍先生為誰,百度搜到其為安徽省書畫院院長,作品水準雖在程度平平以下,卻乃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青年書法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
該文的核心意圖是想說明畫院存在的必要性和其所作“貢獻”。但顯然是站在主觀自私的立場上自說胡話,他挺畫院之存在,如同小偷說自己屬于正當行業。
客觀的探討一個龐大的畫院體系存在的必要性,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探討這個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盡管他戴上了“時代坐標系”的荒謬帽子,依然逃不脫公平的評價方法。
簡單地推算就能得出嚇人的數據:北京畫院有二百多人,全國就算有一百個省市就有一百個畫院(當然不止),假如平均50人,則是5000人。再加上房產、辦公設備、畫材等。
“占用財政資金,供養著龐大的畫家群體”,這是劉文所說。
——什么是“財政資金”,財政資金就是國家資金,國家資金就是納稅人的錢。
每年投入數億資金給畫院,幾十年來畫院給社會、給百姓什么回報了么?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沒有,就是白投入、干賠錢。那么,劉文憑什么紅口白牙振振有詞地說“推動畫院更大的發展,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藝術發展的必然?!?br/>
劉文說:“畫院體制自古就是中國的人文傳統”。
——“自古”,新中國肯定不算“古”;“蔣家王朝”肯定也不算。大清朝往前才算“古”,而“古”正是被稱為“幾千年封建制度”的,拿“畫院體制古而有之”來說事兒,有勁嗎?
劉文說:“畫院培養和保護了一大批畫家”。
——難道畫院是發薪水的培訓機構么?
劉文說:“畫院系統十分注重繼承傳統”。
——藝術是以創新為特征的,別忘了還有一個體系是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
劉文說:“畫院有著較為寬松的創作環境,可以為社會做更多貢獻”。
——“寬松的創作環境”我承認,為社會做的“貢獻”劉文沒有證據。
劉文說:“畫院承擔了國家和政府的一些重大項目,這樣的項目一般個人難以完成”。
——重大項目是存在的,畫院則是壟斷項目的單位之一;所以一般個人難以企及,為什么不公開招標呢?
關于畫院畫家,誠然,畫院是有一些優秀的畫家,但是與整個畫院系統的“人口”比較,那太是鳳毛麟角了吧,離了畫院的官餉,怕是吃不上飯的居多。
然而,如同各大美術學院教師的頭銜在市場上好使一樣,畫院的標簽,也同樣有著利于賣畫的功能。雖然美院教師與畫院畫師都是庸才居多,不同的是,雖然可能不一定是藝術家,但教師起碼還“教書育人”,而畫院畫師大概并不都有響當當的“工作績效”。
畫院和美協不同,美協的“班子”若拉出名單要比畫院大多了,但真正在美協開工資的人則很少,即所謂專職干部,中國美協20人、北京美協十來個人、北京各區美協基本上就一個人還會兼別的差。而畫院名下各個領銀子,掛名的多為名家,不足五分之一。
綜上,作為老百姓,作為納稅人,作為被動為畫院系統投資哪怕億萬萬分之一的在下,我不認為畫院有當然存在的理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