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中國館方案發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5-01]
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主辦的第14屆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將在2014年6月7日開幕,持續到11月23日結束。本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經過多番評選,最終確定了策展人姜珺主題為“山外山”的中國館方案,以契合今年建筑雙年展總策展人,當代建筑巨擘雷姆‧庫哈斯提出的“Fundamental”(基本法則)這一主題。
有別于以往參展建筑師各自為陣的作品展示,此次中國館建立了多位一體的合作構架:三家建筑事務所將采用三種材料和構造體系,在臺基、屋體、院宅等基本建筑概念間實現相生相克的磨合和共生。此外,研究團隊、視覺設計師和藝術家則將通過內容研究、信息傳達和意象再造的方式融入空間,使得中國館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實現庫哈斯策劃一屆“有關建筑而不是建筑師的展覽”的要求,回歸建筑本身。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全部國家館展覽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Absorbing Modernity(吸收現代性)1914-2014,庫哈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一百年前,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建筑的區別還極為顯著,而百年之后的今天,隨著戰爭、政治、環境與社會的變遷,建筑的民族特色正逐漸被現代化浪潮所淹沒。所有國家館都將圍繞同一個主題,以各自的方式,共同敘述這個變遷的過程與其間的細節?!敝袊^將這一主題意譯為“化解現代性”,以“案例卡”作為基本元素,大量展現過去百年間中國建筑在構件、結構、格局、造園和形意方面的案例,一方面突出現代性作為外來沖擊、以及中國建筑現代化過程中此起彼伏的矛盾,另一方面則暗示中國文明對外來沖擊所一貫具有的化解甚至同化能力。
除了參展團隊集體完成的、作為中國館“上半場”的空間和內容作品,此次中國館的一大亮點是策展團隊針對中國館“生長收藏”四大主題,在8-10月份與合作伙伴共同策劃的“下半場”系列活動,包括與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和卓越集團策劃的“共謀•共生”展中展和國際學術論壇等。屆時,中國館內將迎來開幕式之后的第二個高潮。
“意”與“道”
西方古典建筑史的始祖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的論述認為:建筑是對自然的模仿,從而將人體的自然比例應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總結出了人體結構的比例規律。這一系列與形態、比例、尺度等有關的規律被歸納為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法則”。耐人尋味的是,崇尚“道法自然”的中國建筑同樣側重模仿自然,但并非簡單取之以尺度、比例之“形”,而是通過近取氣運之“意”、遠會生克之“道”物化成形。東西方差異的根源,在于西方基本法則背后是幾何學、數學乃至科學,而東方基本法則背后則是自然哲學和玄學。由于基本法則的不對等,以玄學為基礎的中國建筑在以科學為基礎的中央館展出時,免不了削足適履,大致能得出“不同民族形式”之結論,卻忽略了自成一體的中國建筑體系內具有普世價值的“意”與“道”之內涵。
因此,中國用以化解現代性之Fundamental,策展人將其破題為“根本”(Root),兼取 “正本清源”、 “本立道生”之義,以區別于西方量化、元素化之基本法則,而 “引發對于建筑基本法則更加豐富的全新理解”(庫哈斯)。中國哲學以“道”作為至高點的方式,不在于“山高人為峰”的絕對高度,而在于設立“山外有山”的相對高度,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以動制靜,以意化形,從而化解現代性之張揚?!吧酵馍健币韵鄬π詣撛鞜o盡想象,即中國文明的視野。
生長收藏
中國館策展的空間部分可展開為:以“家國天下”和“藏顯通變”為“經”(即通用原則),以“生長收藏”為“緯”(即不同層面)。具體地說,即以“生長”作現代性之“吸收”,用現代材料和技術作標準化的預制框架與分隔;以“收藏”作現代性之“化解”,以“家國天下”之差序格局和“藏顯通變”之空間意象規劃“生長”。中國館的空間部分由此可被分解為框架、分隔、院宅和園林四部分,即中國館這一整體的“骨-皮-體-氣”;進一步,針對中國館長達半年的展期使用,我們可以再分解出器物陳設、內容、活動策劃,與策展主題一道,共同構成中國館的整體,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中國館整體的“肉-血-精-神”。
這種參展作品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關系使之有別于過去中國館中參展者各自為陣的格局,后者更傾向于形成帶有個人印記的“建筑裝置”。而參展者之間體系化的協同互動,不僅接近城市化中真實的社會合作,而且能使觀眾更關注建筑本身,從而實現庫哈斯策劃一屆“有關建筑而不是建筑師的展覽陳設”的要求。
此外,藝術家張健還專門為中國館“山外山”創作了系列山水畫 ,在回答記者提問關于藝術與建筑的關系時,姜珺說道:“我們用“圖”布局取象,用“畫”造景取意,張健的作品介乎于圖畫之間:作為畫,其象木、象火、象金、象水,對應館內“生長收藏”四大主題;作為圖,其分形同構的格局與館內家國天下的差序格局呼應。藝術家張健的新水墨作品并非是在空間中獨立存在的,而是像壁畫一樣成為了建筑的一部分。西方壁畫外顯而張揚,中國壁畫內斂而聚氣。這種內斂不是內向的封閉,而是在某個集中的方向上實現爆破式的外向。既非完全透明的外向,也非完全封閉的內向;既非縱欲亦非禁欲,講的還是道家的節制。最終,藏龍臥虎的內斂是為了顯山露水時的震撼,從這個角度講,“山外山”也是“山內山”。我在一個建筑展上引入像他這樣的藝術家,一方面是希望顯示圖畫在中國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是想說明建筑可以統一圖和畫?!?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