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文物法》有望突破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之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4-15]
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的文物法修訂工作目前已進入課題研究階段,修訂草案將于今年年內出臺。專家預測,新版《文物法》有望確立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之間“相互獨立的平衡關系”,對“犧牲文物搞建設”行為實現有效制約。
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上了解到的。
——修法原因:“文物遭欺負”期待文物執法“硬起來”
近年來,中國面臨著基本建設過熱和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在上周揭曉的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除3項為學術性主動發掘外,其余7項均為配合建設的“搶救性發掘”,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基本建設的“爭奪戰”中,“搶”下來的“七大發現”可謂中了“幸運獎”。
歷史建筑“變臉”私人會所,名人故居遭到“維修性拆除”,千年古遺址在地產開發浪潮中慘遭碾壓……“文物遭欺負”的表象下,是文物法規不健全、可操作性差、文物執法部門力量薄弱等制度性軟肋。
為回應公眾對文物執法“硬起來”的呼聲,本次文物法修訂工作于去年下半年正式展開。
——修法背景: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變成平衡發展的關系
專家指出,“中國當前社會發展的巨變”是本次文物法修訂的時代背景。
“1982年出臺的文物保護法,對文革時期破壞文物的行為進行了有效的撥亂反正。到了2002年,針對新時期基本建設和城鄉建設導致的文物大規模流失和破壞,有關部門對文物法進行了首次修訂?!比珖舜蠼炭莆男l委員會文化室主任朱兵說,“不過,文物法從立法到上一次修法,實際上是‘相對被動’的?!?br/>
朱兵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文物立法基本上也是圍繞著經濟建設而開展的。這就決定了文物法長期以來的“從屬地位”。
“當今,政府已經擺脫了對GDP增速的片面追求,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文化建設是中國全面實現小康的重要一環,與經濟建設變成了平衡發展的關系?!敝毂J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重修文物法,要打破文物保護對經濟建設的被動關系,與之實現“平衡與共存”。
——修法內容:提升操作性 加大違法成本
作為文物法修訂案的起草部門,國家文物局委托其下屬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以及各省級文博機構等,就修法所涉及的難點進行課題研究。內容包括文物行政強制執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文物保護補償機制、文物的合理利用以及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等二十余個問題。
專家認為,本次文物法“大修”,將對原有法條“加鈣片、加營養”,提升法律的可操作性,并加大文物問責的懲罰力度。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高利紅認為,行政強制權受限,是文物部門的苦惱所在。建議將原文物法中“責令改正”的表述具體化、清晰化,并通過司法解釋推動其執行力。此外,她還建議將“啟動民事賠償”寫入法條,“屆時,破壞文物行為的賠償數額可能是天文數字。哪個開發商不會掂量著辦事?”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劉勇認為,應建立文物公益訴訟制度,借助公益訴訟的“利劍”,有效遏制文物違法行為,提升文物安全保障力度。
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偉時建議建立文物保護單位的“降級和撤銷制度”,不可移動文物遭受嚴重損毀無法恢復的應予以降級,喪失保護價值的應予以撤銷;文物保護單位因人為原因降級和撤銷的,應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唐仲明認為,文物法的立法精神是“保護”,但不能“為了保護而保護”,更應注重發揮其社會效益。只有處理好“保護好”“利用好”“承傳好”的辯證關系,才能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
根據2011年12月底公布的中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全國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萬余處。而在過去的近30年中,共有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平均每年消失千余處。
隨著文化遺產概念的不斷擴展,工業遺產、鄉土建筑、文化景觀、文化線路等文化遺產新概念亟須通過法律方式予以確立和認定。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財富,各級政府是保護文物首當其沖的責任人。作為國家文化遺產的管理部門,我們希望文物保護和經濟建設是相得益彰的關系。兩者關系處理得好,能夠讓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獲得滿足;處理得不好,損失的往往是文物、是國家的歷史文脈?!眹椅奈锞指本珠L董保華說。(記者劉暢)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