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發布 批"小時代"矯情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3-27]
導讀:舞臺戒奢華、接地氣,舞蹈聯姻電視風生水起,文藝志愿服務輻射全國,天價拍品攪動藝術市場……2013年的中國藝術界傳遞著太多的正能量,但也不乏亂象與困境。昨天,由中國文聯組織文藝界知名專家學者編寫的《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以“首屆中國藝術發展與前瞻網談會”的形式推出。中國音協駐會副主席徐沛東、中國電影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康健民、中國戲劇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季國平、中國舞蹈家協會駐會副主席馮雙白等做客人民網,暢談一年來文藝界得與失的同時,還與網友的尖銳提問正面交鋒。
今年的《報告》延續了去年回顧、厘清與反思的結構,在張揚成績的同時,也用了較大篇幅梳理亂象、探討困境,對一些作品的點名更是毫不留情。
戲劇 盲目建劇場使得二、三線城市票價高過京滬
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已建成和將建成的大劇院有40家左右,但不少地市乃至縣級市在建設劇院時,沒有考慮到當地文化消費能力以及資金周轉能力,一味求大型化、現代化、國際化,斥巨資建設的劇院往往外觀奇特有余而使用不足,再加上沒有足夠的劇目去填補市場空白,形成了惡性循環——場租高增加了演出成本,進而導致票價變高,使得很多劇目在二、三線城市演出的票價甚至高于北京、上海,有時最低票價180元起,而最高票價1800元還沒有封頂,導致觀眾的流失。
電影 提升敘事智慧仍是老生常談
提高敘事智慧雖是老生常談,但去年小成本影片敘事弱、內涵弱、試聽語言弱的“三弱”問題還是格外突出。其中《一夜驚喜》、《分手合約》等“小妞電影”借鑒美國類型片模版時由于不是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因而藝術氣質存在不協調之感。而《致青春》、《小時代》等雖因文學作品的影響力與導演的“粉絲效應”,迅速收獲話題效應和青年受眾,但在電影敘事上,《致青春》主人公校園和畢業兩部分敘事節奏有斷裂感,《小時代》重場面、輕情節,對浮華都市時尚元素過度渲染的同時,情節則顯得矯情而單薄。即使像《全民目擊》、《無人區》這樣類型化比較到位的影片,在敘事的邏輯關系、心理動機等敘事環節也存在瑕疵。
音樂 體制改革讓西部院團陣痛慘烈
在音樂篇中,文化體制改革給西部院團帶來的陣痛最為慘烈,以西部交響樂團的生存狀況為例,為了照顧一些老團員,文化部門出臺了諸如30、50政策以及25政策,即工齡年滿30年或年齡滿50歲的人員可以原有事業編制身份申請退休,管樂演奏員凡工齡滿25年亦可退休。由于退休人員的收入比將來進入社保系統后要高出不少,直接導致樂團成員大量流失,甚至引發一些樂團解體。
曲藝 方言的退化將曲種推向尷尬
曲藝篇中,方言的退化對曲藝的影響被重點提及。曲藝是一門以方言土語為特征的表演藝術,地方方言是曲藝的標志性載體,由于方言在語音上的差別才產生了豐富的曲種,因而沒有方言就沒有地方曲藝。然而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社會傳播環境的改變,方言與地方文化日漸式微,很多80后、90后的孩子甚至不會說方言,他們的語言斷代也意味著曲種的斷代和消亡。比如年輕一代對江南方言聽說能力的退化,使得以此為基礎的藝術樣式,如上?;鼞蛎媾R尷尬的境地。
美術 “走出去”成為吸引藏家的手段
美術篇中對于“走出去”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隨著“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主展展出,大量中國美術家自費在當地舉辦平行展以及外圍展,部分藝術家通過進入威尼斯雙年展來衡量自我被西方認同的程度,顯露浮躁和功利心態。很多在國外辦展的藝術家和機構,并未得到當地藝術界的理解,而是把海外展覽看做是吸引中國藏家進行市場炒作的手段。
舞蹈 消費時代為舞蹈創作帶來媚俗傾向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總政歌舞團、北京交響樂團、東方歌舞團等大型院團訂單驟減,市場萎縮加之消費時代的催化下,舞蹈創作和表演呈現出一個潛力無限的以消費為主導的身體意識,“賣家”、“買家”媚俗的口味容易導致偏離舞蹈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傳情達意的核心目標。消費時代的舞蹈創作良莠不齊,這種媚俗傾向是新時期社會文化環境對舞蹈創作產生的負效應。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