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但受歷史原因影響,也是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全國“兩會”上,駐寧全國政協委員朱奕龍發出呼吁,國家應為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回歸鋪設綠色通道,為民間資本進入文博領域提供政策等方面支持。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各國博物館保存的中國文物逾百萬件,全球47個國家的200多座博物館中,記錄在案的中國文物就有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更難以計數,它們大多是中國文物中的精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國力壯大,國寶‘回家’已成為政府和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心愿?!敝燹三堈f,2010年,海外中華文物保護促進會在美國成立,許多華人華僑通過回贈、回購、討還等方式,多渠道促進流失海外的國寶早日回歸,他們在促進國寶回歸祖國、保護中華文化遺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文物遺產的回流渠道仍不暢通,主要原因是稅費過高、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敝燹三堈f,文物回流面臨的是多種稅率累加之后的綜合稅率,他舉例說,一件藝術品按照6%的進口關稅,加上17%的增值稅或營業稅,再加上部分藝術品需要繳納12%的消費稅,這件藝術品進口的綜合稅率就會超過30%。而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新西蘭、韓國、俄羅斯等國家藝術品進口關稅均為零,增值稅等其他稅費也有大幅優惠或減免。
此外,朱奕龍認為,企業和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具有公益性質的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他們對流失文物回歸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和尊重。目前,我國民間資本投資建設的文化藝術展館有400多座,在行業中占比15%左右,但這些民營場館在政策保障、資金來源、作品收藏、學術研究、人才引進、教育推廣及爭取優勢資源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困難,其中政策法規和制度保障的不健全,是抑制民營博物館發展的根本問題。
朱奕龍建議,國家文化、文物等相關職能部門,要對公益非營利性的文物回流和捐贈,提供切實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為流失海外的文物回歸提供綠色通道;進一步完善文物回流政策細節;制定相關稅費優惠政策,擴大優惠稅種和擴大稅收優惠對象,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文化建設;在文物保存、專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專業領域,加大對民營藝術館、博物館的技術支持和保障,逐步規范民營藝術館的發展,確保文物保存安全得當,充分發揮文物的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