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評論:中國傳統藝術創新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3-12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涤袨樵凇度f木草堂藏畫目》中再次提到“凡物窮則變”,“如仍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但他開出的藥方卻有點出人意料,并不主張全盤向西方學——“鄙人藏畫、論畫之意,以復古為更新”。

      當然,中國畫在20世紀,沒有按照康有為“以復古為更新”的路子走,而是目光向外,變變不已。在今天,當一味玩弄“空虛荒誕”的西方當代藝術都已陷入迷惘,試圖抄襲他人理念從而引領中國傳統藝術走向“當代化”的那些弄潮兒們,更是失卻“邯鄲故步”,差不多要“匍匐而歸”了。

      那么,什么是中國繪畫“不變”之“本”呢?毫無疑問,“寫意”,是中國畫發展到了成熟階段的產物,也是中國畫得以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獨特高超之處?!皩懸狻闭?,不外乎兩件事,一是能“寫”,二是要有“意”。當然,這個“意”也有高下雅俗之分。能“寫”者,就是要掌握用筆的規律。筆墨功力,乃表情達意之前提,元人趙孟頫已經講得很清楚——“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意”者,則關乎人文,個性風神、情操境界、哲理觀念,涵蓋創作者的整個心靈世界?!皩懸狻彪m不是中國繪畫的全部,然“寫”與“意”、“技”與“道”中所蘊含的哲學思維和文化精神,汨汨然如源頭之活水,無古亦無今。

      能“寫”而乏“意”,或意趣低下,充其量只能成為書奴畫匠;有“意”而不能“寫”,則如隔靴搔癢,無濟于事。任何時代,任何個人,“創新”也好,“復古”也罷,要想畫好寫意畫,總是繞不開“用筆”和“煉意”這兩件事。

      我們不必為賢者諱,不妨將這一衡量標準套用在20世紀那些國畫大家身上。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能“寫”矣,其“意”高矣,有傳承,有創變,風格面目亦“古”亦“新”,奈何世人目之為“傳統一脈之延伸”,不入于以革新改造為先務的“新國畫”之列,詎知其恰為中國畫發展之正途。林風眠、吳冠中,學養不可謂不深,畫意不可謂不佳,奈何輕視“千古不易”的用筆之道,未能跨過筆墨之門坎,失在不能“寫”耳。嚴格地說,他們的作品,只是“用中國材料畫的畫”,而不可徑稱之為“中國畫”。

      一幅《萬山紅遍》拍了近3個億的李可染呢?他是深知傳統之重要的,他的直面真山真水的態度,和雄健清新的畫風,都給新中國的美術界帶來極大的影響。然而深究起來,“李家山水”的心得造詣主要在構圖格局與墨法上,用筆仍未“入道”,離筆墨之高境界終隔一層,如若不信,看看他的書法就明白了。書法寫得好的人,畫未必畫得好,而書法寫得不好,畫畫一定不會太好,這基本上可以視為定律,因為兩者的根本都是“用筆”。

      再來看看當今的畫壇?!白儭眲t“變”矣,“新”則“新”矣,光怪陸離則有之矣,深諳“立意”與“用筆”之道者,則罕覯矣。習畫者往往不知傳統為何物,卻生怕“被傳統束縛住”,還沒來得及“打進去”,就急吼吼地要“打出來”。

      其實,中國傳統藝術的創新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所謂“花開本無心,水到渠自成”。如果你真正“打進去”了,深得傳統之神髓,就不存在“打出來”的問題,傳統會把你“推”出來的。因為你不是古人,你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中國人。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