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劉斯奮作品北京展出 七十余幅精品亮相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03-08]
3月7日,“貫通融會——劉斯奮書畫詩文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展出的劉斯奮歷年的著述以及所創作的古今題材人物畫、《白門柳》人物選畫、山水畫和自書詩中的主要精品,共七十余幅,為本年度首位進京的廣東藝術家個展。
年過七十的劉斯奮當過官,又寫小說,做學術研究,在書畫領域均有造詣。他曾任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他的長篇小說《白門柳》榮獲茅盾文學獎;他的繪畫創作被公認為“新文人畫”的佼佼者。
劉斯奮的繪畫創作,強調天賦、修養、個性與激情,力求將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和原創性相結合,被譽為當代文人畫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是次展覽不僅以書畫為主角,更側重強調藝術家個人的綜合展示。
“這是我前半生從事藝術的回顧展,跟一般的畫展不一樣,”展覽的主角劉斯奮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解釋,“我不是單純的畫家,有多種身份。這些身份正是這個展覽的特色?!?br/>
羊城晚報:您個人在繪畫方面最服誰?
劉斯奮:嶺南文化具有“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的特質。作為一個廣東人,見到好的東西自然會兼容吸收,但從來不會定于某一個人。在畫畫里,用什么辦法畫都可以,什么技巧的繼承都是次要的。之前的技巧是前人創造的,我們可以繼承,但我們更可以創造。
同時,一個人的潛能也是多方面的。在農業社會,一個人既做官也畫畫是常態。在今天強調分工細致的工業社會,人們可能會被職業身份限制得很死,連畫畫也要細分為花鳥畫家、山水畫家,跨界就被認為撈過界、不專業,其實這不利于人的價值全面實現。這個時代分工細了,只有專家,就沒有大師。
羊城晚報:所以說您對藝術精神生產中的職業化比較警惕?
劉斯奮:也可以說是反叛。以今天的藝術教育為例,雖然可以讓人人都容易上手,但就缺乏了每個人的個性,所以去看今天的不少畫展,幾乎都是大同小異、千人一面。
像我這樣的多種身份,往往會被認為是不專業。事實上,一些職業畫家,即便他的水平一般,有了頭銜也可以混一混。但一個業余的創作者,就必須做得比他們更好更高,才能得到認可。相對地,沒有了職業身份的限制,給我帶來了更大自由,最起碼我想畫什么就畫什么。
羊城晚報:在傳統書畫中,古人的技法與個性精神已經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對于今人而言,發揮的余地在哪里呢?
劉斯奮:過去寫意畫只畫古人,因為古人寬袍大袖,適宜以長線條、大寫意的方式表現,然而,表現露胳膊露腿的現代人,則往往以工筆畫或西畫技法來畫,古人并沒有提供給我們相關的筆墨方法。這就是我近年在探索的主題,嘗試通過大寫意的方式表現現代人,這方面探索具有學術性。
所以我強調今人不應妄自菲薄,古人有古人的長處,今人有今人的長處。比如說,古人觀察山水的視角受限制,今天的航拍技術、3D衛星地圖卻觸發了我們的藝術想象。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