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1年春拍高潮之后,這兩年來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可謂冷風頻吹,各拍賣公司的成交總額和成交價顯著下降。與兩年前的火爆行情相比,千萬元以上成交拍品數量銳減,億元拍品更是幾乎絕跡。正當人們對2013年藝術品秋拍行情謹慎觀望時,率先亮相秋拍市場的香港蘇富比卻讓人眼前一亮。蘇富比秋拍出人意料地以41.96億港元的成交總額圓滿收官,最令人震驚的是竟有四件拍品成交額過億,其中當代畫家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1.8億港元成交,118.28克拉橢圓形D色無瑕白鉆拍出2.38億港元,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以1.41億港元成交,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以2.36億港元成交,如此億元天價引發了國內收藏界一片驚呼聲。
誠然,北京、上海是國內冠以“文化之都”名片的大城市,也是中國藝術品拍賣的重鎮,但他們仍無法撼動香港作為世界第三大藝術中心的地位,香港依舊憑借其良好的藝術氛圍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收藏者。眾所周知,每年率先拉開的香港藝術品行情歷來被看做是拍賣市場的風向標,對內地藝術品市場的走向有一定指導作用,雖說這兩年來香港藝術品行情也有所回落,但調整幅度卻遠比內地市場小得多,蘇富比、佳士得能在今年的香港秋拍市場高唱凱歌,說明了香港藝術品市場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近年來,因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藝術界普遍轉型,舊有標準覆滅,新的標準尚未建立起來,傳統的藝術品壟斷機制被打破,這對香港市場而言是個很大的利好。為什么這么說呢?那是因為香港拍賣業具有很深的拍賣底蘊,還有藝術品市場誠信指數及規范指數,其對信譽和品牌十分重視。這些年來香港藝術品拍賣也有天價情結,但卻鮮有負面新聞流出,假拍、流拍、有價無市之類的鬧劇在這里幾近絕跡。所以說,香港這種思潮集萃、又能被國際化資源眷顧的城市,是最有可能在這次“洗牌”中異軍突起的。事實也正在印證這一點:香港蘇富比、佳士得在2013秋拍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除了這兩大拍賣巨頭本身的品牌效應外,香港拍賣業對信譽的重視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此外,香港藝術品市場的成功也源于其國際性定位。香港是一個國際性城市,它有著龐大的國際買家、賣家和藏家隊伍,有背倚內地、輻射亞太的國際性地緣優勢,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實力雄厚的拍賣公司紛紛進軍香港市場,國內外藏家共聚一堂、踴躍競投,諸多高品質特別是傳承有序的拍品應接不暇……這些充分印證了香港市場是充滿活力和希望的。
香港藝術品市場帶給內地拍賣業的啟示還有很多,筆者在此不一一盡數??傊?,筆者奉勸內地某些拍賣公司:與其將精力花在假拍、拍假上賺昧心錢,還不如多學學香港蘇富比和佳士得,提高公司自身素質,并趕緊在定位上謀求突破。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