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市場火爆 上海藝術品市場需要“看得見的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2-30]
在剛剛落槌的申城秋季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各大拍賣行扎堆拍賣的現象比比皆是,甚至出現了在一個晚上,兩個拍賣行都進行夜場書畫拍賣的情況,“拍賣季”變成了“拍賣日”。
近日,《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草案)》向公眾征求意見。其中,為了進一步規范文物經營活動、加大監管力度,辦法草案對于文物商店、從事文物拍賣活動的拍賣企業、古玩舊貨市場的經營活動以及相應的處罰作了規定。政府作為“看得見的手”,除了規范市場之外,在引導市場上也是大有可為。
拍場“火并”難以雙贏
雖然從拍賣行的角度來說,究竟選擇哪一天進行拍賣都有著自己的考慮,但是通過“火并”的形式來爭奪客源,其結果往往將是兩敗俱傷。雖然從最終的情況來看,雖然高成交價也不少,但真正能夠影響市場的拍賣行并不多。
從京城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來看,自2007年首屆拍賣季舉辦以來,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高度整合拍賣資源,增強拍賣企業的凝聚力。在2013年北京拍賣季上,共有130家企業參加,從拍賣的場次來看,雖然也會出現同一天有多場拍賣會,但基本上都屬于不同的類別,其結果是在北京不僅有像中國嘉德、北京保利這樣的行業龍頭,北京匡時、北京誠軒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拍賣行,也逐漸掌握了話語權。
架起橋梁促進發展
相比其他地區的拍賣行,上海拍賣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善于在“螺螄殼里做道場”。相比京城一些拍賣行動輒十幾億,甚至幾十億的成交額,申城藝術品拍賣會雖然低了一個數量級,但是有許多令北方同行羨慕的高價。像在今年上海工美的秋拍,唐云舊藏的一件林風眠手繪瓷盤,估價為3萬至5萬元,落槌價則達到了30萬元。首次露面的謝稚柳《敦煌筆記》,估價為50萬至80萬元,落槌價為175萬元。上海泓盛秋拍上,一件乾?。睿x鴦水墨紙本從1.2萬元起拍,最終成交價(含傭金)高達1023.5萬元。
海派收藏在我國的收藏界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素有“半壁江山”之美譽。特別是在民國時期,在上海居住的收藏家更是占據了全國的大半。這些收藏家的后裔們,由于種種原因會通過拍賣將藏品釋出,作為有關部門來說,如何通過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為拍賣行提供資訊,同時也為藏家推薦信譽好的拍賣機構,可以大大促進上海藝術品市場的發展。
在北京拍賣季上,不僅有眾多的拍賣會,還會舉行高峰論壇,邀請海內外專家、收藏家、媒體、業內人事等嘉賓進行交流,這實際上也從一個方面幫助市場機構尋找潛在的客戶。
依托優勢服務藏家
在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關于《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辦法(草案)》的審議意見報告時,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薛明揚提出,為更好地保障文物出境進境工作的有序進行,同時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文物經營行業的健康發展,建議從地方立法權限出發,進一步研究補充文物出境進境的相關規定。
從目前的稅收制度來看,海外文物的回流會遭遇到非常高的稅收問題。對于許多大藏家來說,往往會選擇將拍品放在香港地區的倉庫中,利用借展的模式使得藏品能夠暫時回到內地。相比之下,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優勢無疑是非常明顯的,其不僅能夠提供保稅區的一切優惠,更是可以提供額外的便利。對于政府有關部門來說,一方面要向市場大力推薦自貿區的政策優勢,同時也應該組織有關企業入駐自貿區,為藏家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