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舉辦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專題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2-24]
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劉舒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部主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23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幕。這是中國首次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專題的大型展覽。
蒙古族馬頭琴、回族八極拳、《格薩爾王》說唱、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等中華民族各類別精彩藝術,當天起在北京匯聚一堂、面向公眾。主辦方指出,這是對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次全面展示,旨在讓更多人了解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取各界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據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司長武翠英介紹,此展涉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433項少數民族項目。展覽設“剪刻繪畫”、“文學史詩”、“紙張印刷”、“制茶工藝”、“木作編扎”、“民族器樂”、“陶泥燒造”等多個主題展區,其中包含實物600余件、圖片800余幅、影像資料20部,現場還有60多項演示及演出項目。
來自廣西東興市江平鎮京族三島的蘇春發是京族獨弦琴國家級傳承人。說起擁有500多年歷史的獨弦琴,這位5歲起學習彈奏技藝的京族漢子說,時至今日,京族三島百姓吉慶豐收、起舞歌唱時依舊最喜歡獨弦琴伴奏,他和學生常到中國各地演出、交流。近年來廣西許多學校還開設了獨弦琴課程,說到古老藝術后繼有人,蘇春發笑得舒暢開懷。
來自拉薩的畫師羅布斯達在民族文化宮現場繪畫唐卡的展示區不斷吸引北京觀眾停下腳步、屏息觀賞。這位藏族唐卡——勉薩派傳承人微笑著向好奇的市民介紹唐卡的傳統制作技藝以及他帶來的各畫派精品。身為西藏唐卡畫院院長,羅布斯達表示,大型的全國性非遺展覽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希望能抽空與其他民族非遺傳承人探討畫院的管理、發展。
中國少數民族多居于邊遠山區,純凈的自然生態環境與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孕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純凈本色、天籟神韻、原生態活力和原汁原味的審美意蘊。據介紹,目前,中國共有38項“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少數民族項目有14項;1219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中少數民族項目有433項;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少數民族有524名。(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