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大陸博物館參與市場化程度較低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1-06]
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于立霄)目前,大陸的博物館產品不能主動借助社會機構和人才,進行文物價值開發與產品制造,市場化程度很低。同時,博物館參與文創產業度較低,文化產品單調乏味,以至于博物館成為游離于文化創意產業的邊緣文化。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于平在今天舉行的2013年第八屆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博物館與文創發展交流研討會”上做了以上表述。
她認為,大陸的博物館蘊含巨大文化資源,但是未得到有效開發,未產生社會效益。目前,大陸博物館的文化產業經營、運轉不暢,一些博物館仍然處在捧著金飯碗要飯吃,未能形成良性循環,由此導致博物館難以聚攏人才,難以開展大型項目。
于平說,目前,博物館發展已進入轉型期,作為文化產品的產出地之一,博物館發展不能單純追求數量,更應該關注運營,發揮特有的功能。博物館還要充分吸納社會文創動力,有效開發文物的價值,設計、制造文化產品。
與會者一致認為,目前,大陸的文創產業正在逐步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博物館和文化創意產業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新時期,博物館與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相互結合,可使中國文化軟實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向勇在研討會上表示,新型城鎮化發展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工程,最終目標是建立創意城鄉。他認為,臺灣宜蘭是人文、地理、歷史、景觀相融合最成功的典范。他舉例說,宜蘭的建設是以博物館的理念進行的,把自然風光、歷史古跡、文化生態,以及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完整保護起來,經過30多年的發展,臺灣已經將宜蘭塑造成為生態、觀光的“大型博物館”。
談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臺灣龍華科技大學教授王永銘說,當今兩岸的文化創意產業蓬勃向上,如何讓文創產業翻番是業內思考的問題。他認為,在文化創意領域,獨創力非常重要,可以產生別具一格的效果。而“典范轉移”可將歷史古典美與現代文化相融合,衍生新的產品;用創新技巧開發文物,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據了解,本屆研討會目前已經收到來自博物館、文博機構、文創學者的論文投稿30余篇,屆時,這些投稿論文將集結成冊,于2014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發行。
此次研討會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市場推廣與公共關系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