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青:這是一個炒冷飯的時代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1-03]
10月27日,知名當代藝術家葉永青作客廣州時代國際單位藝術中心。葉永青的身份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創作者,還是畫廊老板以及藝術組織者,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當代藝術院藝術總監。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在云南昆明創辦的上河藝術會館和社區,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藝術家自營空間和藝術圈。在南都藝術沙龍上,葉永青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在市場繁榮前的荒蕪年代。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同行者,他認為,那是中國當代藝術創作成熟的時候,而今天,不過是一個“炒冷飯的時代”。
壹. “我的藝術重點不在于圖像傳達”
“十一”期間,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以1.8億港元落槌,引發激烈議論。在2011年,葉永青也曾因為自己的一幅作品被拍賣到25萬元高價,成為熱議焦點。對此,葉永青認為“藝術的價錢的肯定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尤其是在創作其中的人,我們沒有辦法判斷這樣的東西?!?br/>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同行者,葉永青經歷了自己的作品一文不值、無人問津,也經歷了價格飛升的過程?!霸谀骋环N意義上,我覺得我有一個底氣,我不把藝術作為唯一依賴的東西。我不依靠這些東西吃飯,即便藝術不值錢了,我也可以做?!?br/>
“當時這個作品的拍賣跟我沒有多大的關系,因為是在多年前賣給別人的作品,我現在也不知道在誰的手里?!被剡^頭看,葉永青認為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經歷,甚至讓他感到:“在某種意義上,這印證了和我原來畫這個作品時的一些想法?!?br/>
該作《大鳥》繪于2001年,是該系列最早的作品之一。此前,葉永青在倫敦接觸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包括黑人、南美、印度人,等等。他發現過去自己創作辦法“進行不下去”了。這讓他開始嘗試一點像涂鴉作品,讓繪畫隨意輕松,不再像中國傳統那么“拘謹”。
“中國藝術家,尤其是畫家,把圖像和符號看得比較重。我的藝術重點不在于圖像傳達,而是在藝術和想象的關系。在我看來,一個圖像是一個想法的出發點,而中國傳統藝術中,圖像是終點和歸宿?!比~永青說。
于是,他在那年冬天開始繪作看似潦草、簡單的“很丑陋的大笨鳥形象”。葉永青在創作時作了一個預設:“我希望看我的畫的過程,一開始看起來容易,但到后來發現,發現自己一開始的想法是錯誤的?!?br/>
十年后,這個預設得到印證?!暗搅私裉?,依然不斷證明著藝術家的創作和觀眾的觀感之間,存在一種反差,而這個反差其實是一種相互的嘲弄,一方面是藝術家嘲弄觀眾,另外一方面觀眾也是嘲弄藝術家?!比~永青回顧道。
貳. “每當站在高更的作品,我感到非常羞愧”
早在讀書時期,葉永青和他的同學、后來一度破拍場紀錄的知名當代藝術家張曉剛也常為被“嘲弄”的對象。
由于葉永青和張曉剛兩人都來自昆明,所以二人在學校有一個綽號“云南兩怪”。他們的畫作與“傷痕美術”、“鄉土藝術”不同,偏向西方現代主義技法。他們的現代藝術價值觀,被認為是沒有出路;甚至有保守的領導告誡學生,不要成為那兩個人。
當時,有一個臺灣收藏家來到他們班里面選畫,一下就說把葉永青和張曉剛的給拿回來。他們一聽很開心,以為自己的畫要被特意收藏了。萬萬沒想到,收藏家的意思是,除了他們兩個人的畫,其他的都要。
“確實,當時我身邊的不少同學,到后來成了中國藝術史里閃閃發光的人物。我也見證了他們創作美術史里面最重要的一些作品的階段?!比~永青回憶道。
1977年高考恢復后,藝術生從西南各地奔向四川美術學院。十年浩劫后的“川美”,聚集了各年齡層的人才,其中77屆有“四大金剛”何多苓、高小華、程叢林、羅中立,張曉剛當年在班里屬倒數后幾名。翌年,葉永青從昆明考入川美。他和張曉剛、周春芽同一寢室,隔壁是程叢林,對面住著羅中立。
“我們同學的年齡差距是16歲,各人經歷的不同,使創作出發點和理念不一樣?!睋~永青回憶,當時的“川美”,甚至中國存在兩支重要的美術潮流。一支是后文革的現實主義的潮流,基本繼承蘇聯美學的寫實主義,有大家所熟悉的《父親》、《大山的農民》,以美術控訴文革;另一支則更多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比較有影響的作品是《首都機場的壁畫》等。
雖然葉永青曾在兩個流派之間搖擺不定,但當時對于他來說,最稀有的還是來自西方的現代主義。在西雙版納寫生期間,他就曾希望把在少數民族的題材里面融合現代主義的風格。
“我最早的夢想,就是成為像高更的一樣藝術家?!睍r至今日,葉永青仍把西方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高更視作自己的“參照系”?!懊慨斦驹诟吒淖髌?,我感到非常羞愧。這個時代沒有一種可能性讓我成為他。但當我站他的畫前,我覺得自己在照一面鏡子,它在提醒我,自己不但沒有成為他,甚至離原來的夢想越來越遠了?!?br/>
叁.
“匱乏年代成就藝術家的收獲”
在與中國當代藝術一并走來的三十年間,葉永青的身份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創作者,更多的時候,他還是畫廊老板以及藝術組織者。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在云南昆明創辦的上河藝術會館和社區,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藝術家自營空間和藝術圈。
今天,為公眾視野所知道的中國當代藝術,多因藝術市場井噴密切相關。作為親歷者,葉永青認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后期才是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高潮。當時,中國并沒有像西方那樣完善的藝術系統?!爱敃r的中國是一個當代藝術系統匱乏的國度,沒有相應的美術館、基金會、畫廊,也沒有收藏家,也沒有贊助人的關注?!?br/>
1998年,葉永青在昆明盤下一棟古老荒廢的老屋,將其變成一個畫廊,也是一家餐廳,取名“上河會館”。如今,所謂的“藝術空間”在城市遍地開花,但是當年,那絕對是新鮮事。
在上河會館,葉永青幫助藝術家出售作品?!澳莻€年代,許多從我手里買畫的人,現在都發財了,因為價格翻了幾十番”。曾梵志的作品也曾經掛在上河會館,當時的售價只不過幾千元人民幣。
“這個時候,中國在繪畫、裝置、多媒體的,還有各個領域行為藝術,都是這個時候產生了最重要的作品?!痹谌~永青看來,正是這樣的匱乏年代,造就了一個藝術家收獲的年代?!爸袊囆g最早是去學習西方,在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開始重新審視看西方藝術,并開始反問自己的身份,回過頭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傳統?!?br/>
“時代成就個性、說服力、識別性,這三點是我們覺得最好的藝術的東西,所以我們能夠可以看到九十年代的后期,有很多這種把這三種品質結合在一起的作品產生。在之后,我們只能看到其中一種,有的人有一點點時代的東西,有的人在語言上用不錯,有的人也有一點個性,但是這三點能夠聯系在一起的作品,越來越少了?!?br/>
2005年,中國當代藝術在市場上拍出天價,從而進入公眾視野。井噴以葉永青的同學張曉剛首次拍到百萬為標志。在紐約蘇富比拍賣中,張曉剛的作品《血緣:同志第一百二十號》(1998年)以809.8萬元的高價居整場拍賣的第一位。
但葉永青認為,近十年的熱鬧喧囂和藝術并沒有關系,“在創作上,相對沒有產生特別有意思的作品,這是一個炒冷飯的時代?!?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