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年輕藝術家來說:自由市場好還是被操控的市場好?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1-01]
Mark Gimein在《Bloomberg》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內容是講畫廊制度對于年輕藝術家的控制的欲望。圖表(上下兩張)整理了一批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的累計成交價。而這個30歲以下年輕藝術家的圖表之所以中國藝術家最多,是因為在中國藝術家很多直接通過拍賣行銷售,而這種情況在西方是很少見的。
較大的金融市場和“被引導”的藝術市場之間是脫節的。在金融市場方面,這種支持可以被認為是操作。但在藝術市場中的“自由”對于涉及其中的人是否更好則還有待爭論:
在華爾街,如果一些有謀略的經銷商會阻止一些東西出現在拍賣會上,這樣的做法很可能會構成非法市場操縱。而在藝術的世界里,這則是一種普通的業務手段。毫無疑問,這流失了很多潛在的買家。如果一個當紅的藝術家的作品沒有一個透明的市場,那就沒法知道你是否被打劫了。同時,這樣也使藝術市場保持著它的排他性,就像一個俱樂部——當然這很可能正是很多人收藏藝術的原因?!叭绻阆胍ㄟ^錢博得注意,”Maneker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一場拍賣會。而如果你想參入到藝術部落之中,你就得跑很多飯局?!?br/>
《金融時報》通過評論一場由Charles Saatchi提供的300萬英鎊的年輕藝術家銷售,給出了一個如果拍賣行規避由經銷商贊助的市場會發生什么的例子。這銷售的每個環節中都顯示著拍賣行與經銷商的較量:
Simon Lee說,Saatchi的那件事是一種“鐵腕手段”。Simon的畫廊代理著托比·齊格勒(Toby Ziegler),其作品也在這場拍賣之中:似乎是故意設計的,強迫經銷商加入競拍以支持他們的藝術家的價格。[…]但結果還是很慘淡,數位藝術家據說對他們的雕塑的令人失望的表現感到很絕望。[…]
所以這些由Saatchi買出的價格非常低的藝術家的市場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經銷商,顧問及市場觀察家在這一點上還是一致的:“沒什么關系”。Saatchi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被當作是一個標桿了,而且僅一次拍賣會中的不佳的表現很容易被經銷商從歷史書寫中去除。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