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博物館應成為百姓的精神家園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0-29]
博物館肩負著征集、保護、研究、展示人類生存及其環境物證的重要文化傳播功能。它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形象標志,更是人類文化記憶與傳承教育的重要陣地。免費開放,讓博物館與社會融入到更為廣闊的大循環中,面對接踵而來的觀眾,博物館應如何應對?
超前的辦館理念、“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創新的服務意識是博物館生命的關鍵。實現這些就要樹立服務理念,增強博物館人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評價標準呈現出多層次的特點。博物館要準確把握社會文化新特點,在展示內容形式上積極探索和創新,多推出貼近百姓生活的展覽。運用地域資源制作博物館微陳列及“數字化博物館” ,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眾的文化訴求,豐富展館“趣味”點、藏品“亮”點,增加觀眾和文物對話的機會。另外,博物館文化紀念品可以成為博物館藏品、展覽形式和內容的拓展與延伸途徑,是服務觀眾、寓教于樂的有效載體,更可以借此讓博物館文化紀念品成為城市記憶的風向指南。
在博物館工作鏈中,社會教育是博物館各項工作中最貼近百姓的一部分。它承擔著歷史與現實、科學文化與公眾素質、博物館與社會這3個層面的紐帶作用。講解員簡明扼要的開場白、講解內容語言的“再創造” ,都會讓講解更加靈活。優秀的講解員能巧妙地在與百姓互動的過程中,很合理自如地把主題展開和延伸,讓每一位觀眾都有不同的收獲。講解工作要貼近百姓,真正做到為陳列“錦上添花” 。此外,國內博物館已將社會教育職能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博物館設立青少年教育基地,為培養中國未來優秀公民做出嘗試。這其中,很多項目是結合館內展覽的特點打造的,比如:在一個展現我國古建筑文明的展覽中,可以讓孩子描繪古建筑上的圖案,或利用中國古建筑的榫卯結構,開發古建筑拆裝模型,讓孩子體會古建筑中的美與歷史傳承意義。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博物館人應腳踏實地不斷探索,用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理念和傳播方式貼近百姓、融入百姓,顯示出博物館對社會的積極影響,致力于社群發展,成為百姓實實在在的“精神家園” 。(袁紅葵)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