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協會:從雅集文人到人民團體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0-10]
協會(Association)是指同行業的個人或組織,認可行業章程相關的責、權、利并在自愿基礎上組成,為達某種目標并謀取成員和組織權益的社團或機構。西方的行業協會是一種非營利性的民間組織,即國際上統稱的“非政府機構”(NGO),是政府、從業者、消費者等不同主體的中介。
民國以前,書畫家沒有自己的組織,甚至沒有今之意義上的書畫家身份。能讀書識字、通琴棋書畫的“有閑”士人,多以處士自居,不會以擅“雕蟲小技”的書畫家自居,那種如盛懋、藍瑛等靠賣畫乞食者少之又少。明清以來,雖有今人總結的畫派、畫家群的情況,如波臣畫派、“吳門四家”,但他們的交際多為友朋師徒間蘭亭修禊、西園雅集等形式,非今之以協會、藝社、研究會等名義的正式結社。他們詩歌唱和,賞玩、觀摩和評議作品,卻具有專業協會的核心功能:斯文匯聚,技藝切磋。
清末民初,出現了西泠印社、湖社、白社等書畫團體。這些團體都有明確的學術主張,與以前的文人雅集類似,會員人數少、水平高。自20世紀20年代起,受政治風氣與意識形態的影響,有的社團開始有了鮮明的階級性,創作不再是為藝術而藝術,而是為人生而藝術、為某些特定的群體或具體的形勢搖旗吶喊。因此,既有國民政府文化宣傳系統操持的“中華全國美術會”,也有反對國民黨專制的“左聯”及各木刻群體。這些群眾性社團變成了帶有某種傾向的“人民團體”,個體的藝術家及創作成為文藝戰線鏈條上的一環,發揮著宣傳和斗爭等作用。曾任國民政府宣傳部長等要職、被封為“三民主義文藝理論家”的張道藩,曾創辦中國文藝協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華全國美術會、中國文化建設協會等多個協會,并擔任理事長等職。他們辦展覽、發刊物,在文化領域對日本法西斯和國內異己者展開斗爭。1933年11月12日,“中國美術會”在南京成立,張道藩擔任總干事。1940年,協會更名為“中華全國美術會”,張繼任理事長。其宗旨是“以聯絡美術界感情,團結美術界力量,為謀學術上之磋勵,及美術事業之進展”,成員均為當時功成名就的畫家、美術理論家和教育家,到1947年多達348人??箲鹬?,該會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在勝利后走向了反面。1946年3月25日,該會的北平分會成立,但會員徐悲鴻卻在同年10月16日另立“北平美術作家協會”,文藝界的各種斗爭已露出端倪。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各美術組織成為人民內部的專業團體。除政府直接領導的協會外,在政府部門報備并接受監督的群眾性團體也不斷出現。但是,這種在戰爭年代、計劃經濟年代發揮過積極作用的協會體制,在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后,一些弊病開始顯露。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長期高度集中,不少協會行政化的烙印很深。某些協會喜歡拉幫結派,唯上唯書不唯實,甚至成為畫家們頭上的“二政府”;某些協會不重建設而精于謀利,混淆了社團與公司的區別。
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動輒組建以“中國”“世界”甚至是“聯合國”打頭的看上去挺權威的協會,除用于招搖撞騙外,還明碼實價出售“院士”“副主席”等帽子。筆者甚至懷疑某些“協會”的負責人身兼主席、秘書、財會、出納、司機數職,辦公機構就設在家中——說白了,協會就他一人或他們一家人而已。因為收藏市場上認頭銜,而專業協會中的職務是重要參考,因此稍有點本事的畫家不當個秘書長、副主席什么的,都不好意思向別人打招呼。對那些不自信的畫家來說,擔心的并不是協會中有64位領導,而是即便擴容到640人,和他也沒半毛錢關系。
結社的好處毋庸諱言,畫家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整合畫家資源的各種協會,通過辦展覽、搞聯誼、推新人、外出采風等活動,在調動畫家創作、豐富民眾生活、活躍業界氣氛等方面功不可沒。協會的領導人也頗不易,既要拉贊助,還得顧全大局。某協會在某市辦展,操辦者發話了:本市的會員一律不上,優先考慮那些僅差一次入展機會便可入會的人。
不少協會的工作多以展覽為主。有人開玩笑說,在這些協會的名稱前加上“展覽”二字更為準確。美展當然重要,但研究、培訓就不重要了嗎?某些協會的展覽部任務繁重,而理論部壓根兒就沒有設立。無論怎樣,任何協會都可以有所作為,但一定要注重專業性、學術性和服務性,而不是只負責制售“帽子”。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