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殷雙喜:版畫與影像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0-10
    一、攝影與版畫

    攝影術的發明與版畫有著密切的關系。法國的尼普斯(C.Niepce,1765—1833)在1813年對于當時在法國流行的石版畫充滿熱情,他不善繪畫,企圖經由光化學的過程獲得影像。于是他在涂有自制感光乳劑的石版上一張用封蠟使其透明的紙張曝光。以此為基礎,他開始設法固定暗箱的影像實驗。他利用涂有鹽化銀而帶感光性的紙,很成功地把自家的院子拍成影片,但只能用硝酸銀把固定住一部份。實際光亮的部份卻變黑了(底片),因此,尼普斯想用這種底片來曬洗真正的相片。經過多年實驗,在1822年7月,他終于完成了攝影史上最早的一張相片,就是用不受銅板腐蝕液侵蝕的瀝青涂抹在一塊玻璃板上重制銅版。1826年他使用巴黎光學機械商休瓦利制造的攝影機,曝光了8個小時,在白臘板上攝制了世界攝影史上最早的一張照片《工作室窗外的風景》,然后他把涂有柏油的板子浸在薰衣草油中,感光的部分變硬,畫面的暗部溶解,和薰衣草油、白燈油溶劑一起被洗掉,明部還殘存著柏油,暗部露出白臘板。同年他成功地完成了《丹包瓦茲主教肖像》。[1]

    1829年12月,尼普斯與發明透視畫(在半透明的畫布上畫大風景)的達蓋爾(Daguerre,1787—1851)訂立合作契約,達蓋爾此前采用暗箱來畫草圖,但無法固定影像。在尼普斯死后2年,達蓋爾終于使用水銀蒸汽曝光二三十分鐘,用普通食物固定影像,他將此命名為“達蓋爾銀版攝影術”,并且請議員阿拉哥報告政府,請政府買下這一專利權,公布全國由人民使用,條件是政府給達蓋爾和尼普斯的兒子年俸,并授予他“帝國勛章”。阿拉哥在下議院極力宣傳,說只要使用了達蓋爾攝影術,人們就不用再苦心學繪畫,都可以完成一幅優美的作品。1939年8月20日,法國學術院舉行了科學院與美術院的聯席會議,正式公布了這一成果,人們將這一天視為攝影術誕生的日子。[2]

    攝影術的發明,極大地影響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寫實繪畫在19世紀后期發生的重要轉折,和攝影術的發明及印象派的出現有很大關系。英國畫家兼美術史家威廉·奧本說:“19世紀有兩個因素導致繪畫改變方向。一個因素是攝影術的發明,這使得畫家們懷疑:再現因素究竟在繪畫中起到什么作用?另一個因素是印象派畫家的新的色彩科學,他們似乎已把再現的真實性推到一個頂點,在這個點上,更遠大的發展似乎不可能了。......對于一個不愿摹仿任何另一個藝術家作品的畫家來說,還剩下什么可以措手的呢?因而產生了一種反撥,這是不可避免的?!盵3]

    在攝影術未產生之前,傳統寫實繪畫是具有“寫真留像”功能的,如倫勃朗的《夜巡》就是一幅多人肖像的定件。攝影術的出現,使部分以肖像畫為生的寫實畫家失去了市場,但一些重要的畫家并未恐慌,他們心安理得地利用照片來輔助繪畫,米勒、庫爾貝、德拉克羅瓦、安格爾、德加等都使用照片畫畫。攝影對寫實繪畫的沖擊,在于它使藝術家在比較中更加明確地意識到繪畫的特征與功能。德拉克羅瓦在《論素描教學》中寫道:“銀版照相不可能幫助我們深入描繪對象的秘密;因為,盡管個別細部非常真實,它只是復寫了真實;而復寫的虛假,正是由于它的非常準確?!盵4]在庫爾貝的《畫室》一畫中,他對各種社會的力量和價值觀念以擬人化的方式制造了“現實的寓言”。畫面上庫爾貝身后的裸女是擬人化的“真”的表現,實際上庫爾貝根據照片來畫的她,而不是寫生。這說明,照相機的發明,已經使得當時的藝術家開始利用這一科技手段,不再將面對模特兒寫生視為再現世界真實的唯一途徑。照相機以及20世紀的電影、電視正在繪畫之外,制造了又一個龐大的對現實世界的復制體系。

    二、攝影與中國版畫

    20世紀中國現代版畫誕生于上海、廣州,受到著名作家魯迅的支持和指導,魯迅編輯出版影印的珂羅版畫冊,從東歐國家引入了柯勒惠支、麥綏萊勒等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作品。許廣平在《魯迅與中國木刻運動》中說:“魯迅先生向來愛好美術,對于藝術書籍,尤其時常關心,歡喜購置瀏覽,一有些周轉靈便,就趕緊手人把馬克和法郎,寄到在德國留學的徐詩荃(徐梵澄)先生和在法國研究的季志仁先生那里,托其尋搜版畫?!盵5]在魯迅的鼓勵和指導下,胡一川、李樺、黃新波、曹白、白危、陳煙橋等木刻青年創作了反映中國人民苦難生活的木刻作品,這些作品均以表現性風格為主。

    魯迅推動的中國版畫的道路抗戰爆發后由延安版畫所繼續光大,延安版畫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流派。1940年代,在中國西北的延安解放區,一大批革命版畫家創作了中國現代美術史最為激動人心的優秀版畫,這些版畫的創作,來自藝術家在鄉村生活和前線戰斗的實踐,反映了當時邊區社會的重要變化,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延安美術家多是采用深入生活寫生與速寫的方式收集創作素材,沒有條件拍攝照片,作品中較少受到攝影的影響,充滿來自生活的生動與表現中華民族內在精神的力量。有關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及陜甘寧邊區的新生活、新氣象,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木刻藝術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并且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影響,曾兩次赴蘇聯展出。延安的木刻、年畫作品,如《積極養雞增加生產》(羅工柳)、《擁護咱們老百姓自己的軍隊》(古元)、《豐衣足食》(力群)、《改造二流子》(王式廓)等作品,被送到蘇聯,珍藏在蘇聯東方藝術博物館。該館還出版了彩色精印的《中國年畫畫集》。延安木刻受到了蘇聯人民的喜愛,蘇聯的藝術家認為,延安木刻最大特點是“緊緊和實際相結合,忠實有力地反映了客觀現實”。[6]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美術教育在50年代受到蘇聯現實主義美術的影響,在藝術造型觀念上走近歐洲寫實繪畫,版畫語言走向立體、細膩、完整。在形象塑造和空間深度方面,受到攝影的廣泛影響,從平面化的版畫走向立體性的版畫。這使得中國版畫重新與攝影結緣,造成了當代中國版畫家的“中觀”局限?,F代攝影技術與器材的發展,已經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和電子顯微鏡,拍攝“宏觀”宇宙和“微觀”事物,我們使用的照相機,則可以像人眼看到的一樣,拍攝中觀的事物和景象。中國版畫家的作品,數量最多的,就是這種“中觀物象”。而且由于中國社會注重現實社會生活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中國教育與高考制度的局限,絕大多數中國藝術家物理知識和科學訓練較少,就中國版畫家來說,其作品反映歷史、人文、地理、靜物的比較多,反映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相對較少。其實,表現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很容易就進入抽象的世界,康定斯基曾經說過,偉大的具象和偉大的抽象是相通的。

    綜觀中國當代版畫,可以看到大體上有三種類型的版畫創作,它們與攝影的關系有不同的組合模式,在這三種類型的版畫創作中,攝影的角色與性質很不相同。

    創作素材角色類型影像使用

    1、手工版畫——草圖——導演——戲劇——基本不用

    2、機械印制——寫生——畫家——記錄——部分使用

    3、數碼合成——攝影——剪輯——電影——主要使用

    近年來,國外版畫家有許多采用攝影圖像進行數碼合成創作,有關數碼影像在版畫中的使用已經成為常規,并為版畫界所接受。

    三、版畫與影像比較研究

    當代版畫對于影像的借鑒與挪用有許多方式和目的,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種:

    1、影像作為版畫創作形象的參考。

    2、真實性——從素描版畫到影像版畫,這方面可以參見徐匡、周吉榮的版畫。

    3、三度空間——借用影像圖像完成幻覺的再現與解構。

    4、視野擴展——借助現代攝影技術深入宏觀與微觀世界,例如譚平對癌細胞的觀察與表現。

    5、鏡頭感——不同攝影鏡頭的視覺效果不同,這種鏡頭的角度在版畫構圖中多有運用,如代大權的版畫《建設者們》。

    6、連續性——以連續性的系列圖像展現事物變化。

    7、運動感——在獨幅作品中表現時間運動中的事物變化。

    8、時間性——在連續的刻制與印刷中表現時間本身。如徐冰的作品《復數系列》。

    9、空間感——在立體的裝置性空間中以不同材質和方式表現空間。例如陳琦的版畫裝置作品《時間簡譜》。

    同樣,影像藝術家也展開了對版畫的利用,例如,臺灣藝術家梅丁衍就采用數碼********獲得了特殊的版畫效果。當代藝術家洪浩也采用數碼合成方式創作復數性的藝術品并用來制作裝置藝術作品。目前,中國的美術院校中版畫系均開設有關計算機圖像的相關課程,有許多師生普遍都會熟練運用相關影像軟件進行創作,數碼影像不僅作為一種現代技術,更作為一種圖像思維的方式進入當代藝術創作。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數碼信息的影像時代,數碼藝術與復制影像的激增,正逐步改變我們的視覺思維與觀賞方式。如果尋找版畫與影像的共同點,可以說“復制性”是版畫與影像共同具有的一個基本特點。

    但是,版畫家在認識到影像與藝術的密切關系的同時,有必要了解影像對傳統藝術的解構。影像對于傳統藝術圖像的解構第一個要點在于其虛擬性,它的核心在于人類通過日益發達的技術追求日益升級的高清晰度,數碼相機的像素以百萬級在增長,中國最大的印刷企業雅昌公司引進的數碼攝影設備已經達到數億像素,能夠對藝術作品進行高清晰掃描,并直接輸出高仿復制藝術品。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止到三維動畫,這些高清晰度的活動影像消滅了我們對手工創造的藝術形象的神秘感,也消滅了我們曾經有過的對現實的幻覺;消滅了我們對原型與其影像的區別能力,也消滅了我們對世界從整體上模糊把握的審美能力。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曾經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1936)中,預見到20世紀以攝影和電影為代表的復制性藝術所帶來的重要轉變,即從傳統的具有的膜拜和禮儀功能的藝術向追求“真實”的展示性藝術的轉變;觀眾對藝術的凝神專注式接受向消遣式接受的轉變。

    影像對于傳統藝術圖像的解構第二個要點在于其時間性。與傳統藝術圖像的反復觀看不同,當代活動影像的呈現作為一個過程,加入了時間性的因素。一是作品本身的展現即是具有時間性的,另一個是它可以濃縮或拉長現實事物的變化過程。一個錄相的時間也許是對某一事件與行為的實時記錄,也許是經由影像藝術家主觀編輯后的時間暗示。但這種線性展示的影像并不因為其時間性的加入而自然獲得歷史性,如果藝術要成為歷史,就是說它要在人們的記憶中獲得存在。沒有文化的意義與價值,任何影像無論它多么清晰與即時,都只是一個孤立的記錄而非記憶。對于影像的解讀,必須伴隨著相關文化情境的發生與存儲,回憶與思考。

    如果對版畫與影像進行一番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在宏觀方面和微觀方面,影像有天然的技術優勢,特別是在成像質量和成像精度方面。影像藝術可以表達自然之美、技術之美、機械之美。近年來美國國家航天局公布的水星照片和中國公布的月球表面照片,不僅是高科技的結晶,具有很高的科學認識價值,其圖像也超出我們的日常想象力,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中觀視覺方面,藝術家有藝術思維和手工操作的優勢,在畫面構圖和線條、色彩、筆觸等形式語言的后天訓練方面,具有思維之美、想象之美、手工之美,這些是現代化的科技機械所不能代替的。

    同樣,我們可以分析影像與繪畫相比所存在的劣勢,它表現為:

    1、影像數量的增多與獨幅影像意義的稀釋。與傳統藝術作品特別是獨幅繪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不同,影像特別是動態影像的意義產生于其全部的動態展示過程,它越是增加影像的數量,其分拆后的靜止影像畫面就越缺乏信息量。由此,產生了當代攝影中的系列攝影,即一系列的照片共同表達一個主題。

    2、視覺影像的密集消費帶來人文思想的淺思維。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以視覺為中心的圖像時代,傳統的語言與文字為中心的人際交流與信息傳播方式,受到電視、電影、以及電腦動畫等影像傳播方式的巨大沖擊。大量的圖像信息,使得人類個體的感知機制無法對每一個影像加以沉思,只能接受視覺的引導,以直觀的讀圖方式完成對影像和圖像的快餐式消費。

    3、影像的視覺專制。以視覺為中心的文化改變了人們的感受和經驗方式,從而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時尚與傳媒形象的不斷變化,正在以不斷變幻的影像更替,反映出社會、經濟、文化的流動變遷。標準化、批量化的影像生產,在普及的同時,也在抑制個性化的接受與思維,形成時尚與偶像式的視覺專制。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影像的價值?機械性的照相機將自然轉化成一種人為的藝術形式——攝影,電子媒介的錄相與數碼技術也將影像轉化為具有審美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綜合文化環境。技術在何種層面上才能轉化為藝術?當技術創造了一個新的環境,并使我們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所發生的重要變化時,技術就具有了藝術的敏銳與及時,“今天,各種技術及其后續的環境一個緊接一個很快發生,所以一種環境才使人覺察到緊隨其后的新環境。技術使我們意識到它的心理和社會后果。在這一點上,技術開始發揮藝術的功能?!盵7]

    在這一基礎之上,我們可以討論版畫對影像的解構與重建。在鮑德里亞看來,安迪·沃霍爾隨便從哪個影像開始,為消除由此產生的想象,就把它變成一個純視覺的產品,從而轉換了版畫藝術與影像圖像的關系。而那些重新加工視頻影像、科學影像、合成影像的人,以材料與機器來修補藝術,完全做了相反的事。后者開發技術的目的是給人以假象,而沃霍爾自己就是一臺機器,他通過純粹的技術手段,以一種反諷的方式揭示影像技術自身的幻覺性質,將人們對于世界本真的追問,從現象學的層面加以懸置。安迪·沃霍爾在他一系列有關瑪麗蓮·夢露、毛澤東、肯尼迪遺孀杰奎琳的絲網作品中以及有關貓王、電椅、黑******的作品中,對原有的攝影作品做了獨具特點的改變,將相關影視圖像從原有的社會語境中抽離,通過剪輯修改,改變其圖像組合方式,賦予其新的意義,使之進入新的社會語境之中,深刻地反映了1960年代美國社會的消費狂歡與創傷危機,成為美國波普藝術的代表。

    最后,我在本文的結尾提出對版畫與攝影的共同期待,這就是在復制性圖像(攝影、電視、電影、數碼圖像、版畫)的周圍,我們應該如蘇珊·桑塔格所說,建立起一種影像與現實生活之間具有相關性、放射性的聯想系統,以便我們能從個人的、政治的、經濟的、心理的、戲劇化的、日?;暮蜌v史的等不同的角度進入圖像,進入世界的深處,進入作者的內心,進入人類共同的精神空間。

    注:

    [1]曾恩波編著《世界攝影史》,臺灣藝術圖書公司,第18—20頁。中國攝影出版社內部影印本。

    [2]同上,第22頁。

    [3](威廉·奧本《藝術大綱》,紐約,1938年版,第419—420頁。)

    [4]德拉克羅瓦《論素描教學》,載平野譯《德拉克羅瓦論美術和美術家》,遼寧美術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186頁。)

    [5]《回憶魯迅的美術活動》,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頁。

    [6]艾克恩主編《延安文藝史》<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415頁。

    [7]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8頁。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