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梁君度:書道求“雅”,要好的品格和學問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9-29]
梁君度,香港養生書法研究會會長、香港中國書畫會副會長、香港書法家協會會員。梁君度早年師從麥華三,研習書法數十年,精行、楷。在國內、外舉辦過個人書法展,出版有“禪心禪意”、“醉銀鉤”書法集。10月1日將在廣州文化公園西關苑展廳舉辦“禪心禪意”梁君度個人書法展。
梁君度的楷書作品追求著、堅守著端嚴古雅的審美格調。既有唐楷的扎實功力,更研習魏晉二王的深度高度,力求熔鑄高古之氣。在古雅的基調上,端嚴、勁健而又舒放的風貌凝結了深厚的內涵。在展覽即將開幕之際,梁君度暢談了關于書法藝術的“雅”“俗”之辨。
信息時報:去年10月你接受媒體訪問時,曾提到“當前書壇俗氣彌漫”,怎樣的書法是“俗”氣的呢?
梁君度:我說的“俗”指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書法本身“俗氣”,或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或是矯揉造作,甚至以丑為美;另一個是寫的內容,總不離“天道酬勤”、“寧靜致遠”、“上善若水”、“臨海觀濤”等等。
書法作品要有個性,即個人的風格。一種字體再好,若人人跟風,千人一面,毫無新意,就是“俗”。又或者功底全無,一味故作驚人之態,那也“俗”不可耐。
首先,書法有法,那是共性。漢字形成之后,每個字怎樣寫,自有傳統法規,非書家可隨意自創。如魏晉時期“書”字楷書怎寫,現在還是怎寫,這點沒變。但書法又是一門藝術,東漢時已列入“六藝”之中,而藝術又最強調風格,那是藝術家的個性。書法家書寫時,用筆、結字、取勢可以不同,神韻也各異,這就產生了個人的風格。之所以會產生“王體”、“歐體”、“顏體”等不同字體,蓋源于此。如當初人人寫“王體”,千古不變,今天處處所見皆同,也會覺得“俗”?!八住辈⒎浅?,只是沒有個性,一如電腦打印出來的字,雖說也美,但那不是書法藝術。
著名的書法家李邕就告誡自己的學生“似我者俗,學我者死”。怕的就是別人依樣畫葫蘆,只學得個形似,寫出來都一個樣。
信息時報:那么現今一些書法家寫的“丑書”,看上去也很有個性,這算不算“俗”呢?
梁君度:“丑書”要一分為二,有些“丑書”并非真“丑”,只是“拙”。饒宗頤先生主張書要“重”、“拙”、“大”。提出“拙”是指避免嫵媚,強調書者的藝術氣概,大巧若拙。這種字不容易寫,耐看,是有內涵的。但有些“丑書”學小學生寫字,歪歪斜斜,一味追求丑,以為丑就是拙,那就稱得上俗了!清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在《藝概 書概》一文中說“俗書非務研美,則故托丑拙”。雖然人的審美觀隨時而易,但書法作為中國的國粹,千百年來,曾幾何時有古代書家寫丑字而能流傳至今?拙是高雅,丑就庸俗。
信息時報:那么如何才能把字寫得“脫俗”呢?
梁君度:首先是多研究古人的書法,推陳出新。學古人要有追求,清代書論家宋曹《書法約言》里說:“書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所謂離者,務須加工力,自然生妙?!睂W古人,“不合”則不入古人堂奧,就無法理解古人的筆法、筆意和筆趣。但“不離”則太近古人,一點自己的東西都沒有,沒有個性,沒有特點,只是“書奴”。
學古人的字,學老師的字,寫幾十年寫進去了,但出不來,就是能合不能離。王羲之學衛夫人,學鐘繇,但最后離了,才有自己。王獻之與父親離了,才有“二王”并稱。顏真卿也是“二王”一脈,但他用筆古拙,結字圓勁,章法嚴謹,完全顛覆了“二王”的藝術風格,是集幾百年來得沉雄剛健一派之大成,堪稱后世楷模。要做到能合能離不容易,推陳出新更難,要靠多思,要多讀書。
書法創作是一種藝術創作活動,所表現的是作者的才情、修養、氣質、藝術感覺。而這些,也非僅僅觀碑臨帖能得到提升的。要讀書,讀書很重要。藝術要講美學的,這種修養靠“字外功夫”,光勤學苦練也不行。但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若你到大西北去走一趟,領略一下大漠的廣闊和蒼涼,就知道什么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會對那里的民風有所感受,就能明白北碑為什么豪雄厚重。書道這種道也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就不會“俗”,就有天趣。
純正典雅之作容不得粗俗、低俗、平庸、淺薄之氣。而要達到“雅”的境界,先決條件是創作者個人的內在素質。所以,要想“雅”就要好的品格和學問。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