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名畫《父親》頻被借展:美術館藏落后于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9-03]
羅中立的名畫《父親》,因為太“忙”,今年幾度登上話題榜。盡管是中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但《父親》經常奔波在外,不在館內。如今,這幅畫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時代肖像30年”展覽展出,這也意味著這幅名畫又將在上海逗留三個月。
《父親》頻繁被借,“忙”得吃不消
《父親》創作于1980年。寫實風格的畫面上,陽光打在“父親”溝壑密布的臉上,黧黑的皮膚呈現出土地一樣的質感。作品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當代農民的典型形象,也成為中國大眾精神上共同的“父親”。羅中立創作該畫時又恰逢傷痕文學后的“鄉土風”流行,《父親》一舉成名,也被譽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畫壇的里程碑式作品。
正是因為“里程碑”的名聲,《父親》近年來頻頻趕場。其借展排期表顯示:“2008年,先后去了廈門、上海和浙江等地,半年;2011年,在蘇州展出,3個月;2012年,再赴浙江?!倍袊佬g館目前已經收到的各地美術館的借展申請已有厚厚一沓?!陡赣H》的頻繁趕場,對中國美術館來說,既喜又憂,“喜的是這么多美術館爭相要借,說明了這幅作品的影響力;憂的是,擔心《父親》要吃不消了?!?br/>
許多好畫被私人收藏,深閨無人識
《父親》的尷尬也并非偶然現象。隨著中國美術館的加速建設和美術展覽的長足發展,類似《父親》這樣的“借展捧場”已是常態甚至慣例。著名當代藝術家丁乙告訴記者:“美術館的收藏和展出不是一般意義的 ‘拿到籃里都是菜’,很少有美術館會采用碎片式或斷代史式的收藏,真正的收藏都會按照美術史的線索,選取有歷史代表性的作品,而能代表一個時代的作品本來就不多。比如《父親》,它是回溯中國改革開放后當代藝術中一個不可替代之作,所以忙碌奔波也在所難免?!?br/>
與《父親》這樣被公辦美術館收藏,可以走一定程序外借共享的例子相比,還有更多作品早早地就被私人購買,從此養入深閨,鮮有人看到真顏。丁乙舉例,同在“時代肖像30年”展覽中借來展出的,還有陳丹青的 《淚水灑滿豐收田》,但陳丹青更有代表性的作品《西藏組畫》因被私人收藏的緣故無緣借來展出。其中,組畫之《牧羊人》2007年在北京一場拍賣會就達到3584萬元的天價,同樣被私人買家收入囊中。借不到好畫,成了策展的尷尬,也讓借展范圍非常有限。
美術館藏趕不上建,借展需防損
在丁乙看來,中國的美術館起步相對較晚,對收藏功能的意識覺醒也要晚于許多國家,即便是在國內走在較前面的上海美術館,真正進入收藏時期也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斑@也讓美術館失去了許多收藏標志性作品的好時機,很多藝術作品的價格已經一漲再漲,如今更不可能購買收藏。有限的資金多少卡住了美術館的收藏功能,也導致了借展成為常態?!?br/>
因為《父親》們的忙碌,也有業內人士質疑中國美術館建設速度過快,跟不上藝術品館藏的腳步。一位從事美術館管理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美術館建設和館藏不平衡也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筑巢”為了“引鳳”,不可能等藝術創作完全跟上來了,才想著要去建設最基礎的美術館。而類似《父親》的“奔波”,我們也要更理性看待: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讓更多的人共享,尤其在現階段。但藝術品在公共藝術教育的趕場中存在可能的消耗和損害,所以也要更慎重地盡量避免這種旅途消耗。(本報記者 李君娜)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