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用記憶和思考并舉的方式學習美術史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8-23]
作為藝術家或者藝術工作者,美術史是其工作、實踐的必備基礎,如果不了解美術的發展歷程及前人的美術實踐經驗,便開始藝術創作是十分艱難的,更不用談研究了。而作為初學者、美術愛好者或者作為藝術家、批評家,應該怎么學習美術史呢?而學習美術史的重要性又在哪里?記者針對這一問題請教了川音美院教授、批評家、策展人陳默老師,試圖為學習美術史的童鞋們打開一扇“美術史天窗”。
記者:為什么要學習美術史?如何認識其專業性和學術價值?
批評家陳默:美術史,是對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優秀藝術成果的集大成匯總,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家、地域、民族,都會有燦爛的文明積淀,也會存留有價值的藝術成果進入史冊。溫故而知新,一代一代的后人們,也正是在不斷學習前人的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前赴后繼地不斷創造新的藝術文明精華,續寫新的華章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美術史的專業性不言而喻,其學術價值也是絕對不能忽視的。面對目前許多藝術院校將美術史打入不被重視的“文化課“現狀,以及一些藝術家主張藝術創作靠本能的不良作為,我們有理由保持足夠的警惕和批評的態勢。
記者:您作為藝術院校教師,您平時是如何教學生學習美術史的?
批評家陳默:有名言曰:書本是進步的階梯。人類的文明積累,是一代一代前輩們用智慧和心血傳遞給后人的。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善待歷史文明成果。在學習美術史中,一方面要由大而小地仔細過濾藝術史過程和節點,又要宏觀把握其中的規律性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同時也要注意甄別某些瑕疵和問題。換言之,一方面照單全收,一方面過濾挑刺,用記憶和思考并舉的方式,既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培養了問題意識,為將來的創作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記者:就目前國內各藝術院校情況而言,美術史課程大多局限于上世紀初為止的藝術史內容,而對于正在發生的當代美術史的學習,您有怎樣的建議?
批評家陳默:本土的美術史教材撰寫編印和課程設置,是在兩個歷史原因的制約中形成的,一是抗戰為背景的“講話”精神框架,二是前蘇聯的意識形態模式。而這兩種框架模式有一個共同訴求:將藝術工具化、政治化。所以我們見到的美術史是被選擇和過濾的,是要為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服務的工具。既然如此,雖然現當代藝術的百年,流派眾多,作品精彩分呈,但其強調藝術的自由表達和宣揚獨立意識、批判意識,離政治服務要求甚遠,被排擠和邊緣化也就不難理解。事到如今,真相大白,繼續抱殘守缺還有多少道理?
記者:您認為在學習美術史的過程中應該看哪些書籍?
批評家陳默:互聯網時代,給閱讀的條理性、廣泛性、專業性、快捷性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優質條件,也為我們的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過去的紙制專業圖書是學生閱讀的唯一選擇,而在今天,通過網絡搜索的專業閱讀,可以分類編輯,可以下載存儲,可以摘錄精華,十分好用愜意。當然,關于閱讀哪些專業“書籍”的問題,同樣可用上述方法來解決,去搜搜,去選選,去讀讀,去想想,讓快樂和效率陪伴你的閱讀,陪伴你的成長。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