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全國展訊

    “時代肖像—當代藝術30年”展將亮相上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8-08
    2013年8月17日,展覽“時代肖像——當代藝術30年”將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展期約3個月,至11月10日結束。本次展覽將以“時代肖像——當代藝術30年”為題,將于2013年8月17日開幕,為期3個月。參展藝術家為115人(組),作品數量將在300件/組左右。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李旭,展覽分主題展和特別項目兩大部分,主題展由5個分支單元構成,分別是“具體的人”、“內心世界”、“身體語言”、“社會形象”和“未來生存”;3個特別項目為“大芬肖像”、“30年小事記”和“藝文中國”。展覽將以視覺藝術的展示為主線索,結合對文學、電影、戲劇、音樂等主要平行文化、亞文化鄰域的梳理,全景式呈現改革開放30余年來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用誠懇而理性的口吻敘述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的轉變。

    從參展藝術家的年齡來看,落差幾乎達到50歲;從作品的創作年代來看,跨度早已超過30年。嚴格地說,這個展覽并不是中國當代肖像的編年史,而是一個按照特定學術內容策劃,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空間度身打造的主題性視覺藝術展示活動。本次大展分為主題展和特別項目兩大部分,主題展由5個分支單元構成,另設3個特別項目,詳情如下:

    主題展

    一、具體的人

    從“人民”到“人”,從“我們”到“我”,從復數到單數,從群體到個體……這個單元意在體現人們對自我身份的探索和認知過程,展示從抽象的集體概念到如今具有更獨立、更個體化的自我定義的演變。對于中國人來說,改革開放是歷史性的重大轉折,個人的價值和尊嚴被重新喚醒并確立,個體的真實訴求開始被正視和傾聽,另類的聲音和行為也逐漸被寬容和接受。30多年來的歷史,是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國際化的歷史,更是中國人主動走上自我塑造之路的歷史。古今中外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真誠地尊重個體才能培育優秀的創造能力,只有主動地接受差異才能塑造穩定的公民社會,對于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說,一個可以和而不同的國度,才是最令人傾心熱愛的家園。

    二、身體語言

    身體,是思想和靈魂的居所,是理智和情感的歸宿,是天使和魔鬼的戰場。身體,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外在顯現形式。本單元通過對人的身體以及人體各種局部的表現,以肉身的物質化敘述方式揭示肌膚內外的奧秘,讓觀看者透過藝術家們敏感而智慧的視角感受作品的呼吸、心跳和體溫,進而領略身體所能夠包容的深度內涵。人類身體的真實形態,對每一個人來說其實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這個單元通過不同創作者對肖像概念的差異化闡述立場,令我們意識到身體語言內在含義的神秘和復雜?,F代中國人對身體的感知和認識,是隨著社會開放的腳步不斷演進的,而對于身體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必將隨著對封建意識和傳統禁忌的突破而持續前行。

    三、內心世界

    對于每個人來說,生命周期都是有限的,而心理空間卻是無窮的。心靈,是遠遠大于肉體的虛擬存在,是人類自我塑造行為最重要的內在根源。本單元意圖探討每一個體的內心世界,呈現精神空間的復雜性及其生動的變遷過程。在社會背景快速嬗變的時代,在都市化進程日益加速的今天,無論男女老幼,每個中國人都不斷擔負著全新的任務,也因此在努力前行的過程中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藝術家們用寫實、表現、象征以及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手法,深切關注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現狀,為我們呈現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喜、感嘆、訝異、憂傷或者沉思的肖像,訴說著糾結纏綿的故事,表達著難以名狀的欲望,計算著生老病死的重量,探測著夢幻與現實的距離。

    四、社會形象

    一旦離開父母和家庭成員,每一個脫離了私密空間的人,都會是平凡、具體而真實的社會成員,大家必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盡力實現自我價值。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結構越來越完善,社會角色越來越多樣,各種被社會化了的人物形象也越來越鮮活。這個單元意在凸顯個體和群體在各種社會空間中的種種表現,進而展示公民身份的建立,社會介入意識的覺醒,對多元價值觀的向往,以及對人生不同階段身份轉換的追求。藝術家們除了反映客觀的社會現實之外,也會以紀實、抒情、虛擬和調侃等手法對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人群進行極富想象力的再塑造,讓觀看者領略到當代中國社會令人驚訝的差異、令人感慨的豐富和令人興奮的活力。

    五、未來生存

    你的心中,是否還有一個不愿長大的自我?我們今天的樣子,是否正是自己曾經的期待?人類的未來究竟是怎樣的?生存的狀態有多少種可能?生命存在的方式又將如何?在過去、當下和未來的時間鏈條中,究竟哪些是過眼云煙,哪些是永恒不變的?這個單元匯集了一系列特別關注未來主題的作品,把一些年齡和成長經歷差異巨大的藝術家匯聚在一起,用肖像的方式集中探討有關童年追憶、成長感受和未來夢想的話題,提供了一個開放的、不確定的表述空間。當代藝術,大多會顯現出強烈的時代感,但在本單元中,有些肖像是與具體環境、時代脈搏密切相關的,而另一些肖像卻是跨越身份、穿越歷史、超越時空的。未來,是永恒的話題,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必將成為人生自畫像的作者。

    特別項目

    除以上5個分支單元以外,本展還附設了3個特別項目:“大芬肖像”、“30年小事記”和“藝文中國”,把歷史視角、文化背景和社會關懷引入這個視覺藝術展覽,進一步拓寬“時代肖像”的深度和廣度。

    一、大芬肖像

    這個特別項目,提名邀請了深圳市龍崗區大芬油畫村的60位職業畫師創作自畫像,以群像的方式成為“時代肖像”大展的尾聲。這些畫師們都是來自大芬村文化產業第一線的生產者,盡管多年來一直辛勤勞作于各種訂件任務中,但他們的畫面上從未出現過自己的面孔,他們也從未在大型專業展覽上展出過自己的原創作品。這是一次帶有平等精神的跨界嘗試,讓專業的美術館在重點學術項目中第一次正式接納來自民間的肖像創作,同時以互動的姿態為當代藝術拓展全新的社會學語境。

    二、30年小事記

    本次展覽邀請《新周刊》作為協辦單位推出了這一特別項目,以年表的方式對當代文化史進行一次小小的綜合回顧,以30年來視覺藝術的重要事件為主線索,結合了對文學、音樂、電影、戲劇等主要文化藝術門類的梳理,全景式地呈現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用誠懇而理性的口吻敘述當代中國人精神風貌的轉變。

    三、藝文中國

    這是一個48集的訪談式紀錄片,是由翁菱策劃并出鏡采訪的系列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名人訪談節目,訪談對象包括崔健、徐冰、張曉剛、許江、蔡國強、譚盾、丁乙等。通過對近30年來當代藝術界代表人物的訪談,使30年的歷史更加真實立體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該系列紀錄片曾在旅游衛視播出,本次參展的為全新剪輯的完整版本,將在展場內開辟專門空間陸續循環播出。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