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全國展訊

    深圳博物館展出巴蜀古琴精品 還原古人聽琴場景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8-01
      被諸多詩人騷客詠贊過的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不僅代表著古典音樂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最近文人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

      近期,深圳博物館新館新開展的“松石間意——巴蜀地區典藏古琴精品展”更是吸引了無數古琴愛好者走進博物館,一覽唐、宋、明、清時代古琴的音形氣韻。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認為,隨著深圳經濟發展,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們對于傳統文化中精髓的渴求也愈發強烈,古琴是一種需要靜心來學習和品味的樂器,深圳人對于古琴的追捧,可以反映出人們在浮躁社會中的精神追索。

      傳世珍品“石澗敲冰”亮相

      燈光不算太亮,大廳里隱約飄著氤氳的熏香氣息,悠遠深沉的古琴聲幽幽傳來。

      這是位于市民中心A區的深圳博物館新館專題展廳,“松石間意——巴蜀地區典藏古琴精品展”現場,唐、宋至明、清的名琴珍品紛紛亮相。

      古琴既是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郭學雷介紹,近代以來,社會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西方文化成為強勢與主流,古琴藝術發展呈現衰落之勢。深圳博物館團隊雖然年輕人居多,但對傳統文化精髓極為偏愛,也希望將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東西挖掘出來。結合當前深圳的“古琴熱”,又了解到重慶和四川都有很好的藏品,于是策劃了這次展出。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先秦兩漢六朝之古琴、松石間意——唐宋元古琴、太古希聲——明代古琴、金聲振玉——清代及近代古琴四個單元。

      沿著迂回的參觀路線一路細看,41張古琴來自四川博物院、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及廣州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介紹,此次展出的43張古琴,堪稱“巴蜀兩館”所藏古琴之精粹,時代從唐至清,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琴的演變軌跡。展品大多形制典雅,音色優美,堪稱琴界的稀世珍寶,“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唐琴——石澗敲冰’、‘宋琴——松石間意’”。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館長柳春鳴則告訴記者,此次展覽共帶來館藏古琴20余張,不少屬于首次走出重慶?!鞍褪竦貐^有著源遠流長的古琴文化傳統,蜀地琴藝和制琴技術聞名遐邇。此外,重慶在‘陪都’時期,曾有大批文人雅士西遷,他們所攜帶的不乏名琴,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琴慢慢流落民間,并最終被中國三峽博物館集中收藏?!绷壶Q說。

      還原古人聽琴場景

      古琴蘊涵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和文人精神,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寄情山水的樂器,位居琴、棋、書、畫四藝之首。魏晉嵇康《琴賦》云:“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琴樂是古典音樂藝術的至高表現,以其優雅的音色滌凡俗之心,養浩然之氣;琴身是工藝美術的精致體現,集斫琴、漆灰、書法篆刻藝術于一體;琴道是文人修身的方式,將人的感性和理性透過音樂的詮釋升華至“悟”與“道”的哲學高度。

      琴音,是古琴展真正吸引普通觀眾的,但如何將當年聽琴的意韻在一場平面化的展覽中體現出來,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這也是博物館在策展時就面臨的難題。

      郭學雷介紹,博物館采用了多種現代手段,還原了宋徽宗《聽琴圖》及馬遠《西園雅集圖》中的場景?!啊堵犌賵D》中,正中所坐者在樹下撫琴,但因為這是一幅豎卷,不太適合復原場景,所以我們將《聽琴圖》中的人物放到《西園雅集圖》的場景中,恰好能搭配起來”。

      復原場景甚至還使用了動畫技術讓彈琴者動了起來,“他時而手指微微撥動,時而稍稍欠身,十分生動。配合著大廳里低聲播放的古琴樂曲,真的有穿越的感覺?!爆F場的一位觀眾李先生告訴記者。

      除了人物,現場還原樣復制了宋時的琴桌、花、焚香等。郭學雷介紹,每到周末,博物館還會跟深圳本地的春風琴社互動,由春風琴社派社員們到博物館演奏古琴。此外,展覽還通過投影、電子觸摸屏、文字等方式,把古琴及相關知識進行深入地介紹。

      “在大家的影像中,博物館的展覽似乎是冷冰冰很靜態的東西,但事實上,動態展示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所在。不僅要讓觀眾感受到文物當年鮮活的一面,還要盡可能地讓觀眾參與互動?!惫鶎W雷介紹。本次展覽還專門設置了一張古琴供觀眾彈撥體驗。

      此次古琴展受到市民的極大關注,記者了解到,開展數日,參觀人數絡繹不絕。在微博上,古琴展的相關信息更是有著極高的轉載和評論。市民韓小姐表示,平日工作繁忙,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傳統文化上的寄托,古琴總讓人聯想起古時仕人的高雅情趣,所以想了解和觀賞古琴,也希望受到感染。

      春風琴社以公益演出傳播古琴文化

      寄“琴”文化傳承 締結學子“琴”緣

      在深圳,“古琴熱”發燒已久。不論是幾十人的大型古琴社,還是三五愛好者相邀研習,古琴在深圳總不乏知音。

      在古琴展的開幕儀式上,春風古琴社社長姚亮彈奏的《流水》和《梅花三弄》兩首曲子驚艷四座。創辦春風琴社,從一開始難覓志同道合者到如今擁有近60位社員,古琴在融入姚亮生活的同時,也影響和帶動了很多浮躁的深圳人靜下心來享受生活。

      琴社成立時差點淚流滿面

      20多年前,姚亮從蘇州來到深圳?!皠倎淼臅r候,深圳完全沒有彈奏古琴的氛圍,也沒有人愿意聽你奏完一曲。深圳的生活節奏太快,太浮躁了?!被厥桩斈?,姚亮感嘆。

      18歲學琴,但剛來深圳的時候,姚亮的主業并不是古琴老師,而是做財務行政類的工作。業余的時間,姚亮去教授琴藝,但學生很少。

      當時的深圳正處在經濟發展的中心,傳統文化似乎和這座城市漸行漸遠?!爸挥形易约邯氉栽诩业臅r候,才能默默地彈奏,我很慶幸,我當時沒有放棄古琴?!闭f到這些,姚亮一臉的驕傲。

      盡管今日深圳的浮華喧囂不減當年,但是姚亮所在的琴社卻是鬧中取靜,大隱于一間茶社?!罢麄€地方都是一個企業家提供給我們的,他是真心喜歡古琴,想把古琴的文化傳承下去?!彼f。

      “從2004年起,我們就開始申請成立琴社,但一直得不到政府重視,直到2009年才掛靠深圳市文聯,成立了春風琴社?!币α林两袢杂浀媚翘焓墙處煿??!爱敃r我激動得趕緊跑到洗手間,用冷水洗臉,平抑心情,當時就差淚流滿面了?!?br/>
      傾力教學傳承傳統文化

      如今,姚亮所傳授的學生已有500多位,目前比較穩定的學生有50多位。許多學生出國后,會把古琴文化傳播到國外,打動了很多外國人,這是最讓姚亮高興的事情。

      古琴學生里包含了社會各個階層人員,除了學生、白領,許多成功的企業家也喜歡到琴社來學習古琴,修身養性。

      姚亮收過最小的學生只有5歲,“當時我說他太小了,但他媽媽說不要求他成為專業的琴師,只是要讓孩子持續地接受古代文化熏陶就行?!?br/>
      姚亮坦言,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不是鋼琴就是古箏,不是古箏就是二胡,對中國傳統的古琴知之甚少。作為一名古琴教師,姚亮認為她有責任和義務去積極傳播蘊含深厚文化的古琴。

      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在保留古琴本身傳統的前提下,姚亮也會嘗試讓古琴融合一些現代音樂元素?!皞鹘y文化的繼承令人憂慮。從唐宋元明清流傳下來的古譜有3000多首,但是現在能彈奏出來的只有300多首。為此我們不但要繼承,還要挖掘潛力”。

      張女士是姚老師的一位學生,她從網上了解到了許多姚亮所做的公益活動后慕名學琴。她說,文化的傳播就像輻射,一個點帶動一片?!拔液⒆右彩且蠋煹膶W生,姚老師的學生里有夫妻檔、母女檔,還有的是一家人學習?!睆埮空f。

      深圳曾因文化積淀貧乏而被稱為“文化沙漠”。張女士說,來深圳后,她結識了熱心的姚老師,并漸漸了解到許多傳統文化,才真正感受到深圳其實有許多值得靜心去欣賞的文化內涵?!吧钲谑且粋€既有創新也保留了許多傳統的城市,如今,像姚老師一樣熱心傳播傳統文化的人也多了起來,深圳不能再稱為文化沙漠了?!?br/>
      舉辦最多的是公益演出

      古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傳承古琴,并非靠幾個琴師就能解決。姚亮說,學習古琴的過程中,往往也有一些弊端,“很多人學古琴,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穿著寬袍大袖,覺得自己仙風道骨的,尤其是小孩子上去演奏,都要穿著一層又一層的衣服,其實沒必要,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內在、內涵,而不是這些浮在表面的東西”。她表示。

      目前,春風琴社舉辦最多的是公益演出。每年琴社都要走進學校、社區進行公益演出。琴社去年去過綠洲小學、實驗中學,還有汕頭大學,今年則在福田區中心書城等場地有過演出,目前,琴社也跟深圳大學聯系希望進行演出。

      “這些公益演出,就是為了讓學生們了解古琴,知曉古琴,讓他們對古琴,對傳統文化開始產生興趣,讓他們能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事實上,演出效果讓人驚喜。去實驗中學的時候,他們校長還以為學生會坐不住,聽不進去,沒想到,學生們相當地喜歡。這也可以說是傳統文化傳播的一種成功吧?!币α琳f。

      琴社還會參加一些專業性質的演出?!扒安痪迷诖髣≡河幸粓鲅莩?,南北最優秀的琴家都來了,我們琴社去了4個人,我感覺很驕傲,因為我代表的是深圳這個城市,深圳不會再被人說‘沒文化’了?!?br/>
      展出名琴簡介

      琴名:石澗敲冰

      時代:唐(公元618~907年)

      樣式:靈機式

      琴名:石澗敲冰

      時代:唐(公元618~907年)

      樣式:靈機式

      “石澗敲冰”七弦琴,是目前傳世唐琴之珍品。通體呈紫粟殼色,琴底項部刻行草“石澗敲冰”四字,喻其有金石之聲。龍池下方刻篆書大印“玉泉”二字。經故宮博物院專家鄭珉中考證該琴曾為耶律楚材所收藏。耶律楚材官至元中書令,曾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居住數年,得此琴后名之“玉泉”。

      此琴形制渾厚古樸凝重,聲音純正圓潤,有典型的唐琴風韻,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為我們研究唐琴提供了重要史料,被收錄于《中國古琴珍萃》。

      琴名:松石間意

      時代:北宋(公元960~1127年)

      樣式:仲尼式

      該琴琴底刻滿銘文,連琴名共有文字題刻十二則,印章一個,是目前所見題刻數量最多的古琴。落款者多為宋、明、清著名文人,且以吳地文人為主,如蘇東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征明、沈周、文彭、王寵、石渠、陳庭鷺等。如此眾多的名家題詞聚集在一張琴上,這在古琴中極其罕見。此琴原為蘇州怡園主人顧文彬(1811—1889年)所藏,其上紅色印章“坡仙琴館”就是怡園中專門收藏古琴之所。該琴形體渾厚,制作精美,斷紋漂亮,題詠眾多,是古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琴名:霜鐘

      時代:明(公元1368~1644年)

      樣式:仲尼式

      此琴琴底項部篆書“霜鐘”二字,龍池下刻印章“蜀藩之寶”;鳳沼上方刻隸書“隨公珍玩”,其下有一小印章,惜已模糊難辨。迄今未見有蜀王好琴的記載,琴界對蜀王之琴也一無所知。而從該琴的制作工藝看,蜀王琴確是一張良琴,更是一件孤品。

      琴名:中和

      時代:明(公元1368~1644年)

      樣式:列子式

      此琴琴底項部楷書琴名“中和”,龍池下楷書五言詩一首:“月印長江水,風微滴露清。會到無聲處,方知太古情?!甭淇顬椤熬匆恢魅恕?,詩下一寬邊大印,篆書“潞國世傳”。圓形龍池內環刻一周楷書“大明崇禎丙子歲季秋,潞國制。壹百肆拾叁號?!薄熬匆恢魅恕奔绰和踔斐E,有記載說他“風尚高雅,嘗造琴三千張?!贝饲贋闃藴实穆和跚?。

      琴名:松風

      時代:清(公元1644~1912年)

      樣式:連珠式

      此琴底項部篆琴名“松風”,龍池下陰刻篆書“中和琴室”;池內納音上陰刻隸書“大清光緒四年晉熙劉氏子乂仿制”。晉熙為今四川綿竹的古稱,劉氏子乂其人不詳。此琴池沼異形,顯得與眾不同。

      “中和琴室”是著名荷蘭漢學家、《狄公案》作者高羅佩的書齋名。高羅佩抗戰時在重慶任荷蘭駐華使館一等秘書,他特別喜好中國琴藝,與重慶琴家過從甚密。此琴原為重慶著名琴家楊少五所有。楊少五與高羅佩當年私交甚好,他們經常在一起彈琴、聊天、吃飯,并一起成立了“天風琴社”。因此,這張琴應該是當年高羅佩贈送給楊少五的,是一件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歷史文物。(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蘇妮 實習生:劉念 劉信廷 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何峻)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