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銷青花瓷亮相南京 "青花奶杯"顯西洋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7-17]
昨天上午,“清代康雍時期外銷青花瓷特展”亮相南京市博物館,來自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的近百件清代外銷瓷首次來寧展出。和傳統的中國瓷器相比,這些專供出口的外銷瓷在造型、紋飾等方面都堪稱“另類”,古典之中透著濃濃的“西洋風”。而一批被稱作“南京樣”的外銷瓷,則是當時很受西方人追捧的瓷器款式。
接單訂制型:“青花奶杯”造型很另類
外銷瓷是由國內窯口生產、專供銷往海外的中國瓷器。自唐代起,中國瓷器就開始遠銷海外,而明清兩代則是中國瓷器出口的高峰期。據保守估計,僅18世紀的100年間,出口歐洲的中國瓷器就達6000萬件以上。由于外銷瓷大多為“訂制品”,窯工們要根據西方人的生活習慣和使用需求進行燒造,這就使得外銷瓷的造型、功用趨于“西化”,這種中西合璧也成就了瓷器藝術史上一個風格奇特的“混血兒”。
茶杯、茶壺等瓷器人們早已司空見慣,但此次展出的一對清代雍正年間燒造的“青花瓷奶杯”,恐怕很多人都是頭一次見。這款奶杯的造型很奇特——說是杯子卻口窄腹寬,還多了個把手;說是茶壺卻沒有蓋子,也沒有傳統的弧形壺嘴。專家介紹說,西方人在飲茶或喝咖啡時有兌牛奶的習慣,這對“青花奶杯”就是用來盛奶的一種器皿,“這種造型很明顯是根據西方顧客的要求專門訂制的,因為中國瓷器里從來沒有這種器形?!北M管造型很西方,但杯壁上卻透出濃濃的“中國風”,上面的主題紋飾是中國傳統圖案——《雛燕凌云圖》和《童子春牧圖》,寓意“科舉順利、及第有望”。
另一件“青花西洋宮苑盆景高奘大蓋罐”,則連裝飾圖案也換成了“西洋風”。整個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個個密密麻麻的六邊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邊形內描繪了類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宮苑建筑,另一半罐身則裝飾著各式花卉盆景,細密繁復的幾何圖案完全顛覆了中國傳統瓷器的裝飾風格。
自主生產型:西方顧客最愛“南京樣”
除了按照訂單制作的“訂制瓷器”外,清代外銷瓷中也有一些生產量較大、具有固定風格紋樣的瓷器,其中,名氣最大、同時也被很多西方人爭相追捧的就是“南京樣(Nanking Pattern)”。
南京歷史上并不是外銷瓷的生產基地和主要出口基地,之所以會有“南京樣”的定名,是因為當時的西方瓷器愛好者們認為,這些外銷瓷都是從中國南京運來的。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南京樣”的主要特征是以山水樓閣紋為主,也有西方學者將中心圖案為風景、邊飾呈幼苗狀或蜂巢狀的紋飾統稱為“南京樣”。
此次展出的一件“青花童子牧歸盤”,就是一件典型的“南京樣”外銷瓷。瓷盤的圖案牧童騎著牛徜徉在田間,旁邊則有山石、古樹、飛鳥為伴,整個紋飾空出了大片留白,很符合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意境。
值得一提的是,現場展出的一件青花折沿盆,還將中國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一同“外銷”出口。折沿盆底部繪有一幅生動傳神的白蛇傳人物圖:許仙手持折扇、前行欲止;法海手握拂塵,擋住許仙的去路;白娘子則身背寶劍,長袖隨風?;蛟S,當年的那位外國買家無法揣摩出畫中的故事情節,但這個場景便足以讓他們對東方情調浮想聯翩了。(記者 朱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