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件展品展現長春變遷史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5-23]
22日15時,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主辦,偽滿皇宮博物院、長春廣播電視臺承辦,本報等單位協辦的“發現長春——民間創作藝術作品展”將在偽滿皇宮博物院東北淪陷史陳列館開展。 本次展覽旨在展示長春城市歷史,弘揚城市精神,推動“東北亞文化名城”建設,激發廣大市民熱愛家鄉的熱情。本次展覽共征集到628件作品,最終40余位民間作者的180件作品進入展覽,展期暫定1個月到3個月,市民可免費參觀。
昨日,記者提前為市民“探班”,走進展廳打探布展情況。在現場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界點,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流年碎影”,主要反映解放前老長春的屈辱與貧窮;第二部分為“春城新風”,以長春的雅號汽車城、電影城、文化城、森林城、雕塑城等為著眼點,展示解放后長春發展的新風貌。通過對比,參觀的市民將感受到長春的飛速發展和巨大變化。
浮雕紙刻《清明上河圖》布展耗時兩小時
記者走進展廳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姜世聞老師創作的浮雕紙刻作畫工藝作品《清明上河圖》。據了解,這件作品是在所有展品中創作耗時最長,是姜世聞用了11年時間雕刻而成的。該作品是在0.3mm厚的紙上雕刻而成,立體感很強,并呈現出自然色差之美。該作品擁有國家專利證書,獨創性與高難度可謂令人驚嘆。
布展工作人員說:“這件紙雕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們在布展的時候,耗時最長,也是最費力的一個。為了更好地把它展示給參觀者,我們花了大約2個小時才把它布置好。它原來是以卷軸形式保存的。為了更好地保護作者的辛勤成果,我們小心翼翼地展開畫卷,輕拿輕放,嚴格按照文化保護的標準規范來布置這幅作品。當然,在整個布展過程中,我們會做到尊重每一件作品?!?br/>
表現偽滿建筑的作品與真實照片相映照
在展廳中間,記者看到了73歲退休機械設計工程師劉澤賢創作的40幅表現長春偽滿時期建筑的鋼筆畫。這些作品線條生動,畫面栩栩如生。布展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為了讓參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這段歷史,我們的設計人員從大量的歷史照片中選擇了與這些鋼筆畫相對應的偽滿時期的照片。這樣既生動,也方便參觀者對比和觀賞。通過對比,不僅能夠讓參觀者體會到作者創作的精湛功力,而且對參觀者加深長春偽滿遺址——警示性文化遺產的認識,提升其保護意識?!?br/>
最值得一提的是,劉澤賢所創作的“偽滿皇宮博物院鳥瞰圖”堪稱本次展覽的亮點之一。布展工作人員說:“這幅畫從初稿到定稿共耗時兩個多月時間,是我們發現的唯一一幅用全景展示了偽滿皇宮整體面貌的作品?!?br/>
易碎展品在布展和展出中均派專人看護
作者在現場還看到15枚反映長春歷代稱謂的印章。布展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幾個印章是作者歷經大量考證、石料選擇、作品構思與雕刻實施才創作出來的,很有特色。為了更好地體現展品的特色,我們對作品展示做了一個精心的設計——將印章與印尼一一對應,給參觀者一個方便又直觀的展示效果。
采訪中,記者被一組建筑模型吸引住了。走近一看,上面標注的是“長春市老火車站,旁邊還有沙俄總領事館”。工作人員說:“像‘長春市老火車站’這樣造型和結構都十分精細、且材質易碎的展品,我們在布置和展覽過程中,都會派專人來看護。為了展示展品最好的一面,我們注重每個細節,并且在每個環節上都做到了最佳的保護?!?據介紹,此次展覽還將展示最新創作的“地質宮”模型。
按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要求精心布展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布展時,每件展品都帶有一個小標簽,標簽的內容很細,目的是為了方便布置人員查找、協調每件展品擺放的方式、順序和位置,提高工作效率,也避免給展品帶來不必要的損害。
另外,布展完成后,所有展品旁邊都會附有說明文字、圖片、作者簡介等,為參觀者帶來了方便。
布展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在布展之前,根據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要求,把所有的作品都存放在文物庫里;在布展中,也是根據相關要求操作,輕拿輕放,保證所有展品的易損部件不掉落、不破損,真正地把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價值原原本本地展示給觀眾。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